核心提示
近期,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量下降的同时,其结构调整的变化颇值得关注。眼下,中国传统人口红利逐渐减弱,人力资本比较优势正在显现,中国制造如何扬长避短,加快改变长期依赖中低端制造的局面,尽快走出一条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已经进入重要窗口期。在这方面,外商投资已经行动起来,国内企业亟须迎头赶上。
本期“经济日报 中央电视台联席评论”话题关注外商投资结构新变化。
近一个时期,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量下降的同时,其结构调整的变化颇值得关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眼下正在经历这样的变化。
自去年3月以来,陆续有消费品公司佳顿、建筑机械公司卡特彼勒、体育用品制造商阿迪达斯等将其全部或部分产品制造环节从中国撤走。以日本青山商事等为代表的一批加工制造企业,也有意在未来几年大规模削减在' target='_blank' >华生产规模。青山商事系日本最大的男子成衣连锁企业。据' 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调查显示,全美106家制造业企业中,37%表示会“积极讨论从中国转移制造据点”,其中销售额达到100亿美元以上的企业中,有47%有此打算。这些劳动密集型和成本驱动型传统制造企业在华业务出现收缩迹象,既受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整体走低大趋势直接影响,也与我国制造业成本上升不无关联。统计表明,10多年来,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增长4倍,相当于' 泰国的1.5倍、' 菲律宾的2.5倍、印尼的3.5倍。不断上升的成本,倒逼一些劳动密集型投资开始把订单转向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据报道,去年在' 越南外资企业出现大幅度增资,同比增加58.5%,而这些企业多数为制造业加工企业。
然而,在传统制造领域投资整体走低的同时,具有科技创新含量的外商投资力度却悄然走强。去年4月,改革开放后中西部地区最大的外资项目总投资额为300亿美元的三星电子闪存芯片项目落户西安;' 奔驰制造商戴姆勒也放下身段,前不久该企业本土外首个发动机工厂在华落成、本土外首个研发中心在华全面开建;' 沃尔沃、' 宝马等车企的研发中心亦在规划推进中。在制药领域,罗氏、强生和辉瑞等全球知名药企均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等药企还宣称其“药物研发的全程都将在中国完成”。在精密仪器制造领域,去年蔡司中国创新与研发中心在上海成立,该中心是这家世界级的镜头专业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第一个研发中心。另有数据表明,目前外资企业在华研发机构数量已达1400多家。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外商在华投资结构的变化趋势,与中国人力资本内生变化的轨迹相吻合。有资料显示,中国每年招收的博士达6万余人,其中理工科博士占到40%,此类高素质人才数量已超美国;国内研发人员人力成本不足欧洲和美国的20%。不仅如此,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利用外资上已经开始从“引资”转向“选资”,更加重视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等产业,同时严格限制“两高一低”项目。
眼下,中国传统人口红利逐渐减弱,人力资本比较优势正在显现,中国制造如何扬长避短,加快改变长期依赖中低端制造的局面,尽快走出一条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已经进入重要窗口期。在这方面,外商投资已经行动起来,国内企业亟须迎头赶上。
(本文执笔:马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