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直播间
有这样一种观点很流行: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正在下降。可在著名经济学家' target='_blank' >胡鞍钢看来,教育红利会持续扩大,可以抵消人口红利下降带来的影响。
3月8日晚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全国政协委员、仁创科技集团董事长秦昇益一起做客由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和搜狐网联合推出的两会访谈,探讨劳动力素质与中国未来的关系。他们一致赞同教育红利可以抵消人口红利下降带来的影响,但高质量的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
人做好了,事才能做好
“不是物质条件好了才能出人才。”秦昇益委员说。在他成长的年代,父母教育孩子首先学会做人,比如,人穷志不短,干事不能贪小便宜,要踏踏实实干事。“人做好了,事才能做好。”
可如今,更受孩子崇拜的是一夜暴富的神话,很多人受的教育是为了挣钱去读书。“坐不下屁股,学不到真本领,怎么想着创新?为了挣钱去创新是创不了新的。”秦昇益委员说。
秦昇益委员以自己为例。技术员出身的他一开始就想着要解决问题,这“解决”一搞就是30年。他后来发现,只要能把问题解决了,财富自然而然就有了。“现在很多人搞反了,一心一意想挣钱甚至一夜暴富,不想扎扎实实靠劳动创造财富。今天这个企业干一下不满意,跳到另一个企业,到处跳。跳到三四十岁一事无成。”
周洪宇代表说,有朋友跟他聊天,说自己的儿子在学飞行,那孩子的烦恼是:工作以后,是不是哪个航空公司好就到哪儿去。周洪宇听朋友这么一说,有些急:航空公司培养一个飞行员,整个过程至少花上百万元。到了航空公司,公司还要花钱送你到国外某几个定点的飞行员训练中心继续培训,又要花不少钱。一个年轻飞行员只想着走完这个过程、掌握这些技能后就跳槽,这样做人有问题。
“到底要不要培养职业道德?年轻人不能太急功近利。”周洪宇说。
对此,秦昇益委员很赞同:“不管什么样的学校,都有一个共性教育:培养一个人的积极心态、好的思维方法和好的习惯。”
“我们应该加快育人观念的转变,从"育分数"转为"育人"。”周洪宇代表总结道。
我们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太少了
在周洪宇代表看来,目前的教育比较偏向于会考试就是好学生,其他的则不管。“不管哪种类型的教育,我们给学生动手的机会都太少了。”
他介绍,' 美国、' 英国、' 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中学,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做家政、木工等等。职业类高中更是如此。
可现在国内的大学,大学前三年忙于应付各门课程,第四年基本上是找工作,动手能力从何谈起?尤其在综合性大学,实习锻炼的机会更少。清华大学过去有好的传统,五年学制中有一年就是在企业里实习,学生既能创新又能动手。
周洪宇曾经在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哥伦' target='_blank' >比亚大学有过访学经历。他发现,这些名校平常特别注重和企业的交流,或把企业老板请到学校当客座教授;另一方面每到招聘季节,也会请已入职的毕业生回来讲讲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然后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学校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秦昇益则试图从自身做起。两年前,他所在的高新技术企业恢复了师傅带徒弟的传统。第一年是见习期,无论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要先到车间,跟着技术员干上一年。开始有人不愿意,也有个别人被吓跑了。但是更多的人尝到了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的甜头。
现在的很多“人才”要打上引号' target='_blank' >教育部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
但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而言,秦昇益有一个感觉:一方面企业招不到想用的人,另一方面大量本科生、研究生找不到工作。
过去一提起大学生,下一句很可能是“人才啊”。在秦昇益看来,现在的很多“人才”要打上个引号。“不一定说博士就是人才。我们常说,学以致用,关键是要"用"。对企业而言,员工能解决工作岗位上的难题就是优秀员工。解决不了,学历再高都没用。”
在周洪宇这位教育专家看来,“我们缺两类人才,一类是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另一类是创新人才。在现有的教育环境、教育体制和机制下,这两类人才的培养都存在很多问题,与现在教育培养的目标、理念、内容、方式方法、手段都有关系”。
比如,许多教育行政人员和师生的思维仍停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教育体制僵化,“包得过多,统得过死”,政府包揽办学、公办教育居于垄断地位;培养模式单一。一方面教育资源严重匮乏,一方面体制与单一的教育模式带来的教育浪费惊人。
“中国人力资源的总量不等于质量。在很多方面它还是潜在的教育红利,要成为现实的教育红利,还需做很多工作。”周洪宇代表说。
“中国正赶上一个机会。”周洪宇代表说,当今全球性危机仍在蔓延中,一场重大的变革“迹象”已经呈现,一些专家学者把这场新变革命名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中国没有抓住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当时的中国政府未能培养出适应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的人才。"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冲击同样反映在如何培养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上。这次,我们要提前做好教育人才储备,不能再错失这个机会了。”周洪宇代表说。
本报北京3月9日电
本报与搜狐网独家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