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山东大店村13年致富路:沙尘暴 、非典、禽流感、雾霾催富口罩村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 “戴了总比不戴好”心态普遍 民用与医用口罩界限模糊让大店村“占了便宜” 进入21世纪后,大店村的口罩业“意外”进入了暴涨的黄金期:23户口罩作坊暴增到300多户,平均每年新增40余户;产量由800万只暴涨到9亿只,最高年增100%;产值由670万元飙升到11.1亿元,最高年增达350%;销售区域也由最初的西北、东北,扩展至华北、华南,走向了全国。 这轮长达13年的暴涨其实是“沾了空气的光”。大店村口罩协会会长姜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

“戴了总比不戴好”心态普遍 民用与医用口罩界限模糊让大店村“占了便宜”

进入21世纪后,大店村的口罩业“意外”进入了暴涨的黄金期:23户口罩作坊暴增到300多户,平均每年新增40余户;产量由800万只暴涨到9亿只,最高年增100%;产值由670万元飙升到11.1亿元,最高年增达350%;销售区域也由最初的西北、东北,扩展至华北、华南,走向了全国。

这轮长达13年的暴涨其实是“沾了空气的光”。大店村口罩协会会长姜秀彬承认:搭上了沙尘暴、非典、禽流感、雾霾的顺风车。

山东省胶州市大店村一家口罩厂内,一村民正在包装各式各样的口罩。山东省胶州市大店村一家口罩厂内,一村民正在包装各式各样的口罩。

一个原本平静的口罩产业,在过去的13年里,历经了爆炸式增长。在这波爆炸式增长的大环境下,还催生了一个口罩生产专业村胶州大店村。

2012年,山东省胶州市胶东街道大店村,口罩年产量达9亿只,实现产值11.1亿元,占据全国民用口罩80%以上的市场,2012年12月被评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口罩生产基地。

大店村的口罩业始于1988年,靠“兰州的风沙”起家。历经了1990年代的缓慢增长,在进入2000年后,沙尘暴、非典、禽流感、雾霾相继来袭,为口罩的增产送来了持续“利好”,最终催生了大店村发家致富的神话。

在“疯狂的口罩”持续13年的强大生命力面前,曾经名噪一时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油你涨”等都弱爆了。口罩的疯狂,形象且生动地反映出了21世纪以来,中国所遭遇的令人担忧的生存环境。

缘起:

“兰州风沙”带来商机

还没到达村口,早报记者远远就看见了一排排口罩生产厂的标牌与厂房。待走进村子,发现几乎每条胡同都分布着两三家口罩厂,厂里尽是工人忙碌的身影。

大店村的村支书姜永福说,大店村有712户2200人,其中就有300多户在做口罩生意;而该村第一个做口罩生意,并最终引导村民走向致富道路的,是一位名叫姜义锡的老人。

3月9日上午,早报记者叩开了姜义锡的家门,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走了出来。他就是姜义锡,现已77岁高龄,牙齿只剩下两颗门牙。

姜义锡55岁之前一直在村里务农。他说,没做口罩生意前“没有吃,没有喝”。1988年,当南下广东打工的浪潮来袭时,他却选择西进,揣上100多元的“盘缠”,带上邻居姜桂才和姜子光,坐上火车去兰州投靠自己的姐姐。

在兰州,姜义锡发现“口罩生意不错”。“兰州的气候不好,经常刮风沙,那边的人干活时经常戴口罩。大街上四根带子的简易口罩售价1元钱,抢手时能卖3元钱!”姜义锡说。

姜义锡发现商机后立即返回山东老家,一打听成本,就给“吓”到了:一个口罩的成本竟然只有1毛4(0.14元)。既有广阔的市场,又有丰厚的利润回报,姜义锡遂下定决心:贩卖口罩到兰州去。

最终,姜义锡和姜桂才、姜子光3人筹款900多元,在青岛一口罩厂购买口罩后,到兰州贩卖。现年71岁的姜子光说:“口罩进价2毛,运到兰州卖2毛5,一个口罩赚5分钱。”

在1980年代后期,5分钱可以买半个面包。

姜义锡记得3个人每人扛着一麻袋口罩(共3万-4万只)挤上了去兰州的火车,颠簸了两天两夜,运到了兰州,将口罩批发给当地的小商贩。

姜义锡说,口罩出奇好卖,一般一个星期就可卖光,每人能赚200-300元,最高时赚到500元。而姜子光回忆:“没想到只用7天就卖光了,共赚了1200元。我都被吓到了,在家干体力活一天最多赚5元钱,这一星期赚的等于我们一年的钱了!”

3人当年就跃升为“万元户”,成了村里最先富起来的人。姜子光告诉早报记者:干了两年,赚了3万元。

在贩卖口罩时,姜义锡发现生产口罩不需多少技术含量,“就这么几片布,为什么不自己做?”于是他决定自己做口罩。1990年初,姜义锡花费10800元自购了编织机和毛线,和老婆儿子一起在炕前生产口罩。而姜桂才与姜子光,也各自筹集几万元购买设备开起了口罩厂。

3个人再次尝到了甜头。姜义锡回忆,开厂后每年利润至少1万元。姜子光父子三人做到2000年,一共赚了50万-60万元。而姜桂才一家在1999年花了几万元盖了新房,2003年买了一辆价值6万元的面包车。

暴涨:

沙尘暴、非典、禽流感、雾霾

姜义锡告诉早报记者,1988年他发现口罩的商机后,曾回村号召全村人一起做口罩,最终却只得到了姜桂才和姜子光的响应;1990年在创业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缺钱,想邀人入伙,却总碰壁。

“当时胶州这边环境还可以,风沙也不大,没人戴口罩,当时村里人对口罩业大都心有疑虑,自然不愿入伙。”姜义锡说。

然而,当姜义锡、姜桂才和姜子光靠着小小的口罩致富,还是在村里引起了震动,起到了示范带动效应。1992年,姜秀彬、姜永福等5人开始自己加工做口罩,成为大店村第二批口罩人。

在姜秀彬等人的记忆中,1992-1999年大店村的口罩业一直在缓慢发展:口罩的销售地基本是西北(防风沙)与东北(防寒);每家口罩作坊的年利润在2万-3万元;口罩作坊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一直停滞在十几家。

然而,进入21世纪后,大店村的口罩业却“意外”进入了暴涨的黄金期:23户口罩作坊暴增到300多户,平均每年新增40余户;产量由800万只暴涨到9亿只,最高年增100%;产值由670万飙升到11.1亿元,最高年增达350%;销售区域也由最初的西北、东北,扩展至华北、华南,走向了全国。

早报记者调查后发现,这轮长达13年的暴涨其实是“沾了空气的光”。而大店村口罩协会会长姜秀彬承认:搭上了沙尘暴、非典(SARS)、禽流感、雾霾(PM2.5)的顺风车。

2000年,当数场沙尘暴袭击北京肆虐北中国时,大店村口罩大批量挺进了北京城,也迎来了收获的季节。这一年大店村口罩生产首次达800万只,产值670万元;也是在这一年,胶州市官方开始有了大店村口罩业的数据统计工作。

2001年与2002年,沙尘暴侵袭北中国的脚步不止,而大店村的口罩生产也走在快车道中:产量1100万、1760万只,产值分别为900万与1300万元。

2003年,大店村的口罩首次卖到了脱销:暴发于2003年的非典,既是灾难,又是机会;当年6月前,村里的口罩就卖脱销了。

村民姜立一告诉早报记者,“(非典期间)来进货的人多到数不胜数,进村就高喊有多少要多少,我们都是做完一批卖一批。”而据姜瑞涛的妻子回忆,“我和两个工人,从正月做到4月,一共做了6万只口罩,全被抢(买)走了。手里的活儿实在是忙不过来,都不敢多接订单,怕得罪客户。”

姜秀彬称,2003年全国上下缺口罩,村里23家口罩作坊里,已卖到无货可卖。这一年,大店村的口罩生产数据暴涨到2800万只,产值2000万元。

姜秀彬说,经过2003年的洗礼,大店村“口罩村”在2004年粗具雏形。这一年,村里成立了大店村口罩协会,口罩作坊由23家暴增到80多家,出现了运输、织布纺纱、口罩包装产业链,甚至卖手机卖机票的都来大店村开店了。

口罩厂规模的倍增带来了产量的大爆发。数据显示:大店村2004年生产口罩5000万只,产值达7000万元;2005年,这一数据增长到7800万只与1.1亿元。

2006年,因禽流感的来袭,大店村再次火了一把。姜秀彬记得,这一年下半年,禽流感四下蔓延,引来了各地的客商。他回忆:义乌来的一位客商堵在村口,收走了村里所有口罩,此后还是赖着不走,等着收购下一批出炉的口罩。姜瑞涛说:一个星期,就卖出去了十几万只口罩。这一年,大店村口罩生产的数据定格在1.1亿只,产值2亿元。

然而,在历经禽流感的冲高后,2007年大店村的口罩生产并没有出现下滑,反而依旧“高歌猛进”。2007年,产量2.2亿只,产值3.5亿元;2008年产量3.6亿只,产值5亿元;2009年产量4.8亿只,产值6.5亿元; 2010年产量6亿只,产值8.2亿元。

2011与2012年,雾霾来袭。数据依旧高进:大村店2011年产量7.8亿只,产值10亿元;2012年飙升到9亿只,产值11.1亿元。

黑玉芳等多名口罩老板告诉早报记者:近几年由于环境恶化,口罩销量出奇的好;以往都是春夏囤货,冬天才开始销售,最近几年从春天就开始发货了,“最近几年天气不好,大人小孩都喜欢买个口罩戴戴,至少可以防风沙、灰尘嘛,总比不戴好。”

早报记者发现,如今中国口罩销售的淡旺季与空气污染期几乎完全重合在一起。姜秀彬说如今5月到8月是口罩销售的淡季,其余已全是旺季。而我国雾霾、沙尘暴、严寒的肆虐期正好多集中在8月至来年4月。

如今,虽然尚没有一份国字号的权威调查载明空气污染、与空气相关疾病的流行在推动口罩销售暴涨中所占的比重到底有多少,但现实中没人能否认它们推动了口罩业向前迈进。

数据显示:时至今日,大店村712户人家,有300多户从事口罩生产及配套产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现在,“元老”姜子光都在羡慕当今的口罩市场,感慨:“当时我们(1990年代)的销量很小,现在销量大得都吓人,是过去的几百倍。”而姜秀彬现在的口头禅是:“退回20年,做梦也想不到做口罩就能把大店村带富。”

2013年:

日产360万只仍供不应求

2013年1月,持续覆盖全国大部的雾霾天气再次带火了口罩。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口罩卖到脱销,而大店村的口罩工厂也一直在开足马力加班加点进行生产。

口罩厂老板孙伟刚说:每年1月份本应是闲下来购年货的季节,但因为严寒、雾霾等因素的影响,仍然要开足马力一刻不停地生产;大店村是浙江义乌' howImage('stock','1_600415',this,event,'1770') 小商品城(' 600415,' 股吧)口罩的主要供货商,2012年11月至12月义乌口罩销量增长5.4%,进入今年1月则出现爆炸式的增长,令商家措手不及,大店村的订单,就像雪片一样不断传来。

姜秀彬告诉记者:全村开足马力,一天有360万只口罩下线。然而,众多口罩大户还在抱怨,仍满足不了客商的需求。

进入4月,H7N9禽流感再次来袭,长三角地区市场上的口罩销售再次暴增。姜立一等村民昨日称目前H7N9对口罩销量的拉升还没有反馈到订单上来,日后到底会有多大的影响,还要看疫情的发展状况。

不出意外的话,2013年注定又是一个收获的年份。说到今年的销量,42岁的姜瑞香脸上憋不住笑意:“今年春天卖得最好,应该就是因为雾霾和风沙。我们2月27日开始做的,一周都卖掉了4万多只(口罩)了。”

3月8日,早报记者在大店村偶遇两名经销商,他们称近几年口罩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日趋走俏,销量喜人。

姜秀彬说,口罩的主要销售区域早已突破了西北和东北;前些年污染较重的华北也成为了口罩销售的重点区域;最近几年,人们对空气质量和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强烈,口罩的销售范围越来越广,现已销遍全国。

大店村的口罩不但占领了国内市场,还走向了世界。据《' 大众日报》2011年12月28日报道:大店村的口罩还远销' 美国、日韩等多个国家,逐渐形成了以北方市场为主、南方市场为辅,逐步扩大国外市场的销售格局。

早报记者在采访期间获悉,一些后入行的大店村人,大都跺着脚遗憾未能早几年进入口罩业,错失了大笔财富。而另一些早期从事口罩业但在2000年左右转行的村民,则在悔恨当初低估了沙尘暴的持续影响力,也没能预料到非典、禽流感与雾霾的来袭。

雄心:

空运口罩到全国各地

2012年3月,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店村向上级部门申请了国家口罩产业基地,2012年底,获中国工商业联合会批准。

回望改革开放初期,大店村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业,刚够解决基本温饱,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已达到18273元,拥有私家轿车、运输车300多辆,村民的生活质量已走在了胶东街道53个村庄的前列。胶州市官方认为大店村创造了一项奇迹:小口罩做成了大产业。

大店村还带动了15个邻村农民实现致富增收的梦想。目前,大店村口罩业共提供6000个就业岗位,其中吸纳周边村庄劳动力及外来务工人员4000多名,每年可为他们增收2000多万元。

自2011年始,胶州市政府就在积极引导大店村进一步扩大生产,上规模、上项目、上档次,由粗放式的个体户经营方式逐渐向集约式的大规模、大设备、大厂房的产业集群方式转变。

为此,政府积极联系银行金融机构,拓展企业的信贷融资渠道,尤其是扶植新上口罩生产业务以及没有成立公司、工厂的个体户。

3月11日,早报记者再次见到姜秀彬时,他刚从银行办事回来。一问才知道,是以口罩协会为担保,为4户口罩作坊贷款800万元用于存储货源。姜秀彬说,大店村已经挥别了过去融资难的历史,获得了越来越多银行的支持,“现在银行都愿意给我们贷款。”

姜秀彬告诉早报记者,今年胶东国际机场的地点已经定下来,大店村在建设范围之内,按照政府的要求,大店村会被拆迁;然而政府又不希望大店村的口罩事业就此止步,打算择址另建口罩产业基地。

姜秀彬说大店村人的计划是:“等机场建好了,我们打算在机场附近建个产业村,在那里接活儿做活儿,空运口罩。虽然空运成本高,但是速度快,客户可以当天收货。”

13年持续不断的“利好”刺激,已吊大了大店村人的胃口。如今,姜瑞涛、姜立一、姜永明等口罩老板们大都在计划着招工扩产,而姜秀彬则认为口罩业是富民产业,对于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2009年姜秀彬曾告诉《经济日报》的记者,“大店村的市场主要在北方的13个省份,据调研这些地区防尘和保温的口罩市场需求每年在4亿只以上。”当年,大店村的口罩产量已达4.8亿只。然而,口罩市场的需求量却一直在膨胀,大店村年产9亿只的产量依旧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如今,“经验丰富”的大店村村民都吃不准:未来还会不会出现新的空气“利好”事件,高速膨胀的口罩需求,到底还能持续多少年。

13年里,大店村人真实体验到了“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年代”这句话的哲理。黑玉芳说:“干我们这行,空气质量下降越严重销量越好。”然而,近几年沙尘暴与雾霾也开始频繁袭击山东与大店村。村民的心态已愈发矛盾起来,黑玉芳等人说:“我们还是希望环境能够好点,毕竟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少赚点也没关系。”

秘密:

“戴了,总比不戴强”

姜秀彬说,口罩分民用、劳保和医用口罩三大类,大店村生产的是民用口罩,具有防尘、保暖、时尚三大作用。

他告诉早报记者:“2003年就有记者跑来采访,问我大店村生产的口罩能不能防非典,我当时就给他解释了,我们的口罩只是防尘保暖用的民用口罩,并没有防非典的功能;2006年又有记者来问我们的口罩是否防禽流感,我也回答依旧是"不能";当然,我们的口罩也不能防这两年火热的雾霾,只有专业的防尘口罩才能做到这一点。”

既然大店村的口罩不能防非典、禽流感还有PM2.5,那为何大店村还能借此“利好”实现了口罩销售大暴涨?

姜秀彬等数名口罩大户说,客商是心知肚明的,但客商总认为“戴了这种口罩,总比不戴要好”,且末端用户购买强劲,市场火爆,所以口罩还是大卖了;此外,民用口罩与医用口罩的“模糊”,也让大店村占了不少的便宜。

“不说能防,也不是不能防”、“戴了,总比不戴强”……成了大店村人对外人解释民用口罩与医用口罩之别的说词。而早报记者调查发现,胶州市滨海口罩厂、胶州市梦思得针织厂等诸多大店村的口罩厂,均将“防尘口罩”放在了产品简介的首位。

据公开信息,像N95这类专业性口罩存在巨大的市场缺口。然而,姜秀彬说能防PM2.5的专业口罩属医用口罩,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式大店村,目前没有技术条件与准入资格生产能防PM2.5的专业口罩。所以,大店村一直在研究民用口罩的新技术、新样品,并没有想向医用口罩靠拢的意向。

缺席专业防尘口罩的大蛋糕,大店村似乎并没有觉得多少可惜。姜秀彬等十余名口罩大户说:“现在的业务已经供不应求了,民用口罩市场之大,足够大店村未来的发展。”

背后:

民用口罩缺国家安全标准

翻阅过往报道,大店村在高速扩张期间曾被曝在原料上使用废旧的下脚料。姜秀彬告诉早报记者,2003年口罩质量出现过问题。一些村民回忆,省里、市里的技术监督部门来了,他们才清楚,大店村干了10多年的口罩行业,原来是新兴行业,仍未有行业标准。

为了防止问题口罩再度发生,2004年大店村成立了口罩协会。姜秀彬说:“我们成立协会主要是为了规范口罩的价格和保证生产质量,我们也统一了口罩的质量标准。”

然而,今年3月4日《青岛早报》的一篇文章称:青岛的雾霾天气让口罩成了热销品,记者走进大店村调查发现一些口罩出身不明,还有的口罩竟是废料漂白而成的。

姜秀彬告诉早报记者,现在国家对民用口罩没有一个统一的执行标准,“我们现在正在向中国工商业联合会申请国家标准,目前执行的还只是山东的地方标准。”

姜秀彬认为,大店村未来的阻力并非来自市场,而是“民用口罩的标准”。

何以如此?姜秀彬解释,非典过后的2004年,山东省出台了地方上的民用口罩标准,国家至今没有安全标准,只是在《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中,将口罩列为《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品》,与袜子、内衣等物的标准一样,已满足不了这个行业的需要了。

姜秀彬说,其实,他们仔细比较过,按照山东地方标准生产的口罩,已经达到了防非典的标准,可是,他们并不敢标明有医用口罩的功效。

大店村也正在遭遇着内忧外患:因几乎没有技术壁垒,近年来江浙地区也有一些村庄在效仿并与大店村分羹;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没有做口罩生意,一是因做口罩累,二是觉得太土,在村里做口罩生意的,大部分都是妇女和老年人。

下一篇:

4.25黄金多空争夺可双向斩利,周获利4.3万不过尔尔!

上一篇:

谷歌全体员工加薪防止“脸谱”挖墙脚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