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老区脱贫致富 方能加快区域协调发展”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img src="http://i9.hexunimg.cn/2013-05-09/153926630.jpg" alt="《南方日报·清远观察》联合清远新闻网对清远市老促会理事长赵伯杰(中)、第一常务副会长谢土新(左)进行了专访。 曾亮超 摄" border=1 align=middle> 《南方日报·清远观察》联合清远新闻网对清远市老促会理事长赵伯杰(中)、第一常务副会长谢土新(左)进行了专访。 曾亮超 摄 开栏语</p&g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南方日报·清远观察》联合清远<a href=新闻网对清远市老促会理事长赵伯杰(中)、第一常务副会长谢土新(左)进行了专访。 曾亮超 摄" border=1 align=middle> 《南方日报·清远观察》联合清远新闻网对清远市老促会理事长赵伯杰(中)、第一常务副会长谢土新(左)进行了专访。 曾亮超 摄

开栏语

革命老区,在现代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边缘化的字眼,它象征着红色、落后和贫穷。近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的出台释放了一个非常独特的信号,老区发展亦能成为国家战略重点,老区建设亦能成为经济主流。

清远辖内有着众多革命老区。地处偏远、资源匮乏、缺乏依托,先天的缺陷给清远老区的发展带来了桎梏。这些成为制约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也使得革命老区的诸多经济规划一直推进得力不从心。与珠三角发达地区相比,清远的革命老区本身就缺乏资源禀赋,需要得到项目、资金、政策的长效支持。同时,清远革命老区与欠发达地区高度重合,革命老区的问题也是扶贫开发的问题,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无需置疑,为老区发展提速,是清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事。

为此,本报精心策划并启动“清远老区发展喜忧录”大型系列报道活动,分派多名记者深入全市多个老区,探寻革命老区的发展的现状,推动党政以老区为抓手,以扶贫开发为依托,发动革命老区超常规发展的新引擎。

一些清远老区的群众和网友回忆起老家多年来的发展,经常感叹尽管外界发展得热热闹闹,而家乡却依旧冷清,老区甚至已经成了边远山区深山老林的代名词。“粤西北连州瑶安革命根据地现在还是和解放前一样,山村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村民笑称,以前是革命根据地,现在是难民根据地。”@岭南大江在' 微博上这样说。

随着国家层面的重视,以及《意见》的出台,老区建设有望成为撬动区域发展的新杠杆。就清远而言,在全省狠抓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快老区发展可以成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有效途径,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清远革命老区喜忧录”第一期,本报记者专访了清远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理事长赵伯杰。

策划/统筹 黄津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邓薇 摄影 曾亮超

现状:变化大

建市后老区多项实际困难得以解决

《清远观察》: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目前清远老区的基本情况。

赵伯杰:清远有45个革命老区镇(乡),是省里革命老区比较多的市之一。这些老区主要分布在清新、英德、佛冈、连州和阳山。全市老区行政村574个,占行政村数的40%,自然村4695个,居住在老区的人口超过80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27%。老区地域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3%。

《清远观察》:清远的革命老区有何特点?

赵伯杰:清远市革命老区一是党的组织建立比较早1924年就有革命组织。当年农民将才赖松柏根据中央农民部的部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起清远农民运动,点燃了清远人民革命斗争的星星之火。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清远革命老区主要组织农民进行以减租为主的农民运动。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清远革命老区就出现了武装斗争,并从反对国民党的革命,转入了抗战,全市掀起了武装斗争。

二是武装革命根据地创建较早。全市抗战后期,解放战争时期,有两个人民解放军的纵队在清远市运动,一个是粤桂湘边纵队,一个是粤赣湘边纵队。另外,两个纵队下属的连江支队驻在粤桂湘边,这样加起来全市共有13个团。

三是革命老区为新中国诞生作了很大的牺牲和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民政部门在册登记的老区革命烈士有1470多人,长眠在祖国的大地。

《清远观察》:清远建市后,革命老区有什么变化?

赵伯杰:1988年清远建市,历届政府对清远老区发展和建设都做了大量工作,如民生工程、基层设施、发展经济等方面都体现出来。而清远市老促会同志围绕老区“热点”问题,在“促”字上做文章,在“帮”字上下功夫,做了大量工作。如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实行科技兴农,抓“一乡一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水电建设,解决老区人民“读书难、行路难、看病难、饮水难、照明难”等实际问题。

困境:发展慢

老区群众纯收入比全市农民低20%

《清远观察》:老区发展的同时,是否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赵伯杰:是的。现在清远市革命老区虽然一直在发展,但发展的速度很慢。集体经济没有得到长足发展,个人经济也遇到困难,个人年均收入仍在全市的平均收入之下。按照2011年的统计,老区群众的纯收入比全市农民低20%左右。

《清远观察》:您觉得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什么?

赵伯杰:老区发展速度慢是受到历史和客观原因影响。比如过去都在一些较偏远、山高林密的地方开展武装斗争,当时是面对着国民党反动派强大打击下,只有这些地方才可生存发展,但如今这些自然条件却成为老区经济发展的障碍。

第二是政府投入不足。尤其是公路的投入,公路硬底化省政府按照2004年的标准,每公里补助15万,但山区缺乏沙石,运输成本高。对于有些地方的项目,虽然' target='_blank' >交通部门已经立项,但配套资金落实不了,无法开工。当地的财政比较薄弱,根本支持不了这笔建设费用。

第三是各级领导层认识上、工作上的不到位。原广东省书记' target='_blank' >汪洋说过,要对老区按照“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同等优先”的工作原则,但有些部门单位,特别是掌握资源的单位在安排计划时缺乏了老区部分,在资金投入、项目安排没有给予“适度倾斜”,这也制约了老区发展。

第四是缺乏思考。其实不少老区的生态优势比较丰富,也是山区群众致富的一条路子。据我们调查,一般老区山地多,人均15-20亩,但还是按传统单一的生产,如种树、竹,经济收入低,影响了发展。如果当地各级领导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想法子,老区脱贫肯定有出路的。

所以说到底还是看各级领导是否重视老区的发展。

《清远观察》:您上面分析的几个原因中,都提到了老区路通财通的重要性,那么现在老区的公路硬底化建设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赵伯杰:多数老区地理位置比较恶劣,所以要脱贫致富,必须打开与外界沟通交流的路子。前几年,政府投入大批资金,解决乡镇所在地通往行政村的公路硬底化建设,2100公路水泥硬底化道路,解决了574个行政村出行问题,但这些道路只修通到村委会,还有近40%的行政村,包括跨镇、跨县公路还没解决,这部分就超过1000公里。

比如英德的老区大洞镇,距离英城80多公里,到邻近的清新区有70公里,群众一般通过鱼坝和禾云去清城,也就是走清新这边的路。但一山之隔的清新区禾云镇还有一段9公里道路多年没有修通,其中清新境内就占了3公里。群众对此反应强烈,他们的农副产品,生活资料运输都不方便。如果修好这段路,就可以从大洞到禾云,转清连一级公路,再到清新,只需46公里,也就缩短了24公里。包括水边镇部分行政村受益群众在内达7000多人,还促进山区的经济发展。

期望:高看一眼

对老区建设给予优先、重点倾斜

《清远观察》:您认为如何加快老区经济建设?

赵伯杰:最近葛书记在接受《源流》杂志记者采访时,就如何加快清远老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步伐提出了五点意见,也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在工作中对老区真正做到“高看一眼,厚爱三分”。这些意见很有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是今后老区工作进一步要贯彻落实。

清远正在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南北差距。作为较落后地区的老区,也应该趁这次机会“追赶”上来。如何做?需要党政领导按照“同等优先”原则,在资金、项目审批、项目布局等方面,给予老区重点倾斜。并逐渐完善老区的公路、电网、农田水利设施等各项基础设施,让老区不拉后腿,让老区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清远观察》:在加快老区脱贫致富的工作上,您觉得关键是什么?

赵伯杰:在加快老区经济建设的时候,年轻的领导们应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解决问题,关键是找准每个老区的发展定位。如有的老区适合通过红色旅游发展经济,有的老区则适合发展特色产业。

比方说有的老区适合种植毛竹、茶叶、砂糖桔,可以帮助当地群众加大种植规模,提高种植技术,畅通销售渠道、打响品牌等“一条龙”服务,推动老区经济。发展特色产业的好处还在于既宣传了老区,同时也宣传了清远。

我举个例子,英德的东华镇,山地面积多,人均面积大,但单一传统的农作方式要等上10多年才有收成,周期长、收入低,不利于老区脱贫致富。

同样,阳山、清新老区的山地面积也很大,但怎么去利用和开发这些面积。所以有的老区群众说,现在是“捧着金饭碗乞讨”,有致富的资源,但缺的是“现代”、“先进”的途径和方式。群众需要加强信息的沟通,找个致富的领头羊带领他们去发展。这一点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去思考,并提供帮助。

还有,原来全市约有70万亩砂糖桔,其中有30-40亩在老区,但由于近年来黄龙病的打击,使得不少砂糖桔减产。老区群众的收入也受到不少影响,有的甚至是雪上加霜。那么,可不可以换一种发展方式,如引进种药材基地、茶叶基地,在当地带领群众改种药材和茶叶,或者发展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帮助农企实现双赢……这些不是不可能,关键是看怎么动脑筋。

《清远观察》:您对我报这次启动的老区发展喜忧录有什么期望?

赵伯杰:希望能借助这次活动,深入边远困难老区采访,通过媒体宣传,一方面真实反映老区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各方面的变化和发展。另一方面能让全社会进一步认识老区、关心老区、支持老区,加快老区发展。

清远市委书记葛长伟:

对老区“高看一眼,厚爱三分”

声音

清远市委书记葛长伟在接受《源流》杂志采访时,就今后如何加快老区建设提出五点意见:

统一思想认识。引导全市上下深刻认识扶持老区加快发展史饮水思源、反哺老区的客观要求,是建设幸福清远的政治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增强扶持、助老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工作中对老区做到“高看一眼,厚爱三分”。

加大投入力度。按照“同等优先”原则,加大对老区扶持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在资金、项目审批和布局等方面,重点向老区倾斜。

坚持生态文明发展。清远老区良好的生态资源是最大的发展优势。今后将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引导老区增强生态环保意识,把生态资源优势打造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老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特色产业。利用老区丰富土地、农业、旅游、劳动力等资源,推动实施农业品质、品牌工程。同时发展低污染的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产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助老区壮大产业规模,增强经济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老区公共教育、医疗、文体、社会保障等服务水平。加快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探索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让老区群众享受到更高效、便捷、优质的政务服务。

清远市老促会第一常务副会长谢土新:

转变观念才能为老区发展解困

曾经担任过地方党委书记的谢老,在谈起老区发展问题时说:“改变老区发展难问题,说到底还是解决认识问题。”谢老说,原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对老区建设的看法很独到,要求各级政府对老区发展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同等优先,适当倾斜”。但现实中,不少地方在安排资金、项目时忽略了同等优先的做法。

“现在的领导干部大多是年轻人,对老区当年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不太清楚,所以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老区建设外,党委要加强这方面的认识。只有认识到老区的地位,才能更好地帮助老区发展。”谢老建议,年轻的领导干部对老区事情加强调查研究,切实解决老区群众的所需。“老区解放前是贡献大、牺牲大,解放后是困难大,所以现在要重点帮扶这些地区。”

谢老说,市里去年拨了200万专项资金,支持老区建设。各县市区也配套了一部分资金,拉动部分民营企业家去支持帮助。但老区面积这么大,人口约占全市的27%,面积33%,政府这几百万、几千万只是杯水车薪。因此,怎样实行公共服务均等化,搞区域协调,是各级政府必须着力的一笔。

数字看变化

就医环境变化。新建76420平方米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购置了一批医疗设备,使全市58所老区乡镇卫生院基本达到省卫生厅对乡镇卫生院要求。另外,全市老区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达到98%以上。

教育方面,293所老区行政村小学危房改造新建,占老区行政村小学52%。新建教学楼面积17.6万平方米,试用期在50年以上。

在公路硬底化建设方面,全市完成2100公里老区镇通行政村公路路面水泥化建设。

全市开展“百家民企进老区扶百村的感恩行动”,166家民企参与,196条老区村庄受益,助老区解决一批道路、危房修改,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帮扶总额达5456万元。

2007年清远市政府下发“清远市发放烈士后裔读书有困难助学金的实施办法”的通知,该项助学政策实施以来至去年统计,烈士后裔群体(直系亲属)有969人次得到助学金资助,读高中的每人每年2000元,读中专的每人每年4000元,读大专以上的每人每年5000元。六年统计,总助学金达353.4万元。

下一篇:

4.25黄金多空争夺可双向斩利,周获利4.3万不过尔尔!

上一篇:

专家称天河一号可模拟宇宙演化过程(图)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