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24年,德州仪器终于成功落子成都。
“这一次收购成都成芯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下称:成芯)既有偶然的因素,也有必然的因素。”11月10日,德州仪器中国区总裁谢兵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
其所指的必然是德州仪器自身的产能扩张需要以及中国半导体市场日益壮大,偶然则是恰好成芯也急需引进强大的股东方。
iSuppli中国区研究总监王阳认为,德州仪器收购成芯是一次抄底,如果完全新建工厂,到投产至少需要两年时间。
“成芯的市场价值是经过评估的,这个评估也是第三方做的,我个人认为和抄底不抄底没有多大联系。”谢兵说,它是体现了这个工厂所代表的价值,而德州仪器更关注的是,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注入更多的资金、技能、平台,尽快能达产。
“我觉得落户成都的重要原因是当地政府能提供公平、公开、支持的发展环境。我们并不寻求政府更多的偏爱。”谢兵认为,业内完全没必要对于德州仪器将生产基地落户中国而紧张,相反它能给整个行业的水准提升带来更大的帮助。
谢兵还强调,目前在沿海投资与在西部投资,其中的差距远没有外界那么大。
成芯交易背后
“对于成都市来讲,德州仪器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因为它在技术、管理、市场等多个方面有优势。”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说,从英特尔项目带来的效应来看,引进德州仪器可以巩固成都在半导体领域的地位,进而吸引更多类似封装、设计企业进驻,从而壮大整个集成电路这一高端产业的产业群。
其实,对于在成都投资,三年前,德州仪器曾经徘徊不决。知情人士透露,早在2007年,德州仪器就曾和成都市有过接触,当时其希望投资一家新工厂项目。
“当时成芯半导体刚刚起步,成都市各方面对半导体产业的期待也很高,也提出了‘弯道超车、直奔高端’的发展思路,就是希望借助一些大项目奠定在中西部集成电路行业的领军地位。”该知情人士说。
遗憾的是,德州仪器最终却将投资高达10亿美元的芯片封装厂转投菲律宾。“我们都多次探讨过不同方案,曾经也接触过一些企业,但最终都没谈成,主要是觉得各方面的积累和时间还没成熟。”谢兵说。
三年的时间,足够改变很多事情。谢兵表示,这些年德州仪器成功转型,现在重点关注模拟器件和嵌入式应用两块,并已成为在模拟领域全球最大供应商、嵌入式应用则是全球第二大供应商。
“我们发现这两大领域的市场非常大,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例如,今年模拟器件全球市场容量为420亿美元,增长率远远高于整个半导体领域。在嵌入式应用全球市场容量接近200亿美元。”谢兵说。
随着市场的增长,从去年3月开始,德州仪器出现了产能紧张的局面。为此,当年4月份,德州仪器宣布在菲律宾新建一座占地80万平方英尺的测试与装配厂以提高产能。8月份,德州仪器又斥资1.725亿美元收购奇梦达旗下申请破产的美国子公司。2010年上半年,又在日本宣布收购晶圆厂。
这种背景下,越来越重要的中国市场自然被纳入德州仪器设立制造基地的选项。
“中国半导体市场在1996年时占全球份额约6%,到了2006年时升至16.7%左右,截至今年已经达到26.5%左右。对于任何一家半导体公司,已经不是探讨中国市场重要不重要的问题,而是要怎么牢牢抓住这个市场。”谢兵说,赢在中国将是德州仪器未来发展的关键战略动作。
按照中国半导体协会的预测,我国集成电路市场销售额在未来3年将保持在10%以上增速,到2012年将实现8354.5亿元市场规模。
在谢兵看来,无论是工业客户,消费类、通讯类客户,眼下半导体厂家竞争的重点是对客户需求反应更快,在国内设厂也就能更一步贴近客户需求。
“举个例子,10年前,我们与国内客户配合方式是,国外先进厂家应用了某项芯片,然后我们就会跟国内同类厂家推荐,时间会有半年到一年滞后。2-3年前,国内外的新产品提供基本是同步;到现在,我们会跟国内厂家探讨,它们下一步想做什么,然后双方共同定义下一代产品所需要的芯片。”谢兵说。
落子成都逻辑
而偌大中国,为什么德州仪器偏偏选择了地处西部的成都?
在谢兵看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首先之前其与成芯就已经在打印机器件方面有业务合作,成芯从2005年就运营的200毫米晶圆厂在生产品质、数量、成本控制方面给德州仪器留下不错印象。
其次,成都市政府的高效率以及专业服务让德州仪器的团队印象非常深,“包括决策速度、对商业概念理解等远超过我们预期”。再者,成都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发生迅猛变化,目前无论从水路运输、铁路、航空港以及保税区建设,在西部都处在领先的地位。
谢兵说:“我们产能大概是10亿美元,是服务全球的客户。运输速度是否够快、有效,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除了德州仪器外,成芯的境遇今非昔比,也在促使成都市政府下定决心另寻婆家。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2007年下半年开始,DRAM芯片市场不景气,中芯国际遭遇困难,作为旗下一员,成芯的发展计划也难免受到影响。接踵而来的汶川大地震以及金融危机更是让成芯雪上加霜。
“成都市一直都将半导体当作重点高端产业打造,肯定要考虑成芯的未来。这时德州仪器又重新把目光转向国内,双方一拍即合。从正式谈判到最后签约,仅几个月时间而已。”上述知情人士说。
德州仪器挺进西部,似乎一度让业内紧张。有市场人士担忧,德州仪器的技术优势会带来成本优势,可能会对国内其他企业带来冲击。
iSuppli中国区研究总监王阳表示,TI迅速扩大产能后,一方面有效缓解本身产能紧缺压力;另一方面,规模做上去后,成本也就可以有效降下来,从而可以降低价格,进而占领更多市场份额。
“这个说法我也注意到了。”谢兵说,但从这个行业诞生到现在,发展是依靠竞争而不是封闭和保护。他表示,一方面,不是所有最好技术都只有德州仪器才能做出来,这是产业进步应该具有自然的状态。德州仪器会将成都工厂纳入全球体系,也就是说半导体的竞争战场不是在四川,不是在中国,而是在全球范围。
他认为,德州仪器的到来能给国内带来更高行业水准。以成都工厂为例,目前是以制造为主,此后会沿着半导体的产业链进行投资,将更多的关键环节都移植过来。“现在我们的净化车间厂房面积是1.1万平米左右,还预留有1.2万平米厂房。”谢兵说。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给成都的半导体行业带来全球经验和技能、供应链。”谢兵说,在人才培养方面,目前很多代工厂的高管都是从德州仪器出来。从台湾地区的经验来看,人才的影响远大于单纯投资带来的影响,只不过这些影响要在5-10年后才会逐步显现。
“一定要把成都工厂放在全球的范围思考,这样就会发现在沿海和西部设厂的差别比外界想象的要小很多。”对于在成都设厂,谢兵强调说。以成本为例,“事实上在这一行业,人力成本占比非常低,我们工厂里设备投资额会非常高,比如晶圆厂的设备投资远远超过50%。在什么地方投资考虑更多的是能不能更贴近客户。真正劳动力因素只是参考,而不是决策因素。比如我们在美国本土、日本这些地方设厂,他们的人力成本都很高。”谢兵说。
其实,近两年来电子制造终端巨头的密集西进的趋势确实正逐渐清晰。继富士康、联想、戴尔、仁宝等巨头落户成都后,11月16日,台湾纬创集团决定在成都投资超过5亿美元设立生产基地,拟生产的产品包括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LCD模组、台式机特殊部件等。
“这些基本都是德州仪器的客户。”谢兵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