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丢了,可以挂失;手机丢了,号码可以冻结;而“手机钱包”丢了呢?据《IT时报》记者调查,目前提供手机刷卡服务的' 电信运营商均不能对相应的“手机钱包”账号进行挂失和资金冻结,也就是说,捡到手机的人可以继续刷卡消费,直至“手机钱包”内余额耗尽。
针对这种现象,消费者与业内人士的观点截然相反:一方认为“手机钱包”与' 通信账户一样,应该能被冻结,以保障消费者权益;而业内人士则称这是行业惯例,“手机钱包”是小额账户,不办理挂失。究竟孰是孰非,难断究竟。
实名制账户为何不能挂失?
本市家住徐汇区的王嘉先生在' 世博会前办理了上海移动的手机支付业务,更换新SIM卡后,王嘉的手机可以实现刷卡消费的功能。不过近日王嘉的手机丢失,当他拨打移动公司客服电话要求冻结“手机钱包”账户时,却被告知“无法操作”,这让王嘉非常不理解。
王嘉向记者诉苦称,客服人员一个劲和他解释,称“手机钱包是和交通卡等一样的,丢了就丢了,没办法的。”而王嘉却认为,自己在办理手机钱包相关业务时,是去移动营业厅专程办理的,而且现场还办理了与' howImage('stock','1_600036',this,event,'1770') 招商银行(' 600036,' 股吧)账户的捆绑。“应该安全性很高,而且我的手机钱包消费明细是可以上网查的,实名制了的,怎么就不能挂失了呢?”
某电信运营商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手机钱包”账户是小额账户,一般都会设余额上限,通常为500~1000元,并以此将用户丢失手机后的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且就算手机刷卡业务最发达的日本等国家也都是这样做的。
“肯定不应冻结。”电信专家王留生对现在运营商的做法表示支持,“目前运营商提供的手机刷卡业务不提供挂失服务,因此也意味着对于消费者而言存在一定风险,相当于将一卡通业务与手机终端进行融合,其主要应用类型仍被限定在小额支付。”
技术上可行
虽然按照行业惯例操作无可厚非,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500~1000元仍不是一个小数目,“手机钱包”究竟能不能被有效管起来,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
在南京钟山学院和扬州技术学院两所高校,学生可以使用“天翼校园手机一卡通”在校园内刷卡消费。在设置最高99元的单次消费限度同时,学生如果丢失了手机,可以到电信营业厅办理挂失手续,将账户暂时冻结起来。可见,账户挂失并非没有可能。
复旦微电子总经理助理刘以非向记者表示,对“手机钱包”账户实施实名管理并非没有可能,技术上肯定是可行的,关键还是成本投入和管理难度。最关键的是,需处理好“在线”和“离线”消费终端的区别对待,刘以非举例,银联POS机等消费终端是“在线”的,一旦运营商冻结“手机钱包”账户,这些终端就能做到实时响应。“交通卡此类"离线"终端就不行了,比如公交车开在外面,最最起码得等它进站以后才能更新信息,实现对某一遗失账号的冻结。”
“电子钱包”应专注“离线”消费
某日本通信研究机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手机钱包”的安全问题日本业内一直很专注,手机厂商正在寻找解决方法。今年,日本电信运营商DOCOMO已上市一款可以实现冻结账户的手机,但还未大面积普及。
翰银信息技术高级副总裁刘刚提醒业内关注,其实央行新近发布的金融集成电路卡规范(PBOC)中已对电子钱包有明确规范和界定。
根据PBOC规定,“电子钱包”和“电子存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电子钱包支持消费、圈存交易,消费不需要密码保护;电子存折支持消费、取现、圈存、圈提、修改透支限额交易,需要密码保护。“手机钱包”就属于上述“电子钱包”的概念范畴。
刘刚建议,“手机钱包”运营方可以更明确地将两者概念区分,“手机钱包”专门应用于公交等“离线”环境,不应开放过多消费功能;“手机存折”则用于“在线环境”,如网络购物、取现、大宗消费等。这样消费者使用“电子钱包”的风险就会被降到最低。
TIPS
一只手机,三个账户
严格来讲,在中国电信和移动等开通移动支付后,用户手中应有3个账户:1、通信账户,也就是手机费;2、移动支付账户,有密码保护,和银行卡关联,用于在WAP上购物、支付水电煤账单等应用;3、电子钱包账户,不设密码,不能挂失,设余额上限,可刷卡消费。
对于用户来说,与银行卡绑定的是“移动支付账户”,两者之间的资金可以互相流动。而“电子钱包”则应看成是“移动支付账户”其中的一个小额附属账户,银行卡里的钱不能直接打入“手机钱包”,只能从“移动支付账户”向“手机钱包”充值,手机钱包中的钱不能反向流入“移动支付账户”。(来源:IT时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