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孟凡霞)黄金行情摇摆不定,后市走势难辨。作为黄金理财产品的发行者,商业银行自己也是拿不定主意,同时发行看多、看空两款“双胞胎”产品的做法逐渐流行,银行甘当甩手掌柜,而客户能否拿到预期收益,全凭自己的运气。
从年初的1660美元/盎司到目前的1400美元/盎司,国际金价的跌跌不休已经宣告了黄金牛市的终结。然而,商业银行发行黄金理财产品的热情丝毫不减。日前,法兴银行同时推出了看涨型和看跌型理财产品。看跌型产品规定若黄金的期末价格小于或等于其初始价格,到期时投资者将获得6.5%的年化收益率,若黄金的期末价格大于其初始价格投资者的到期收益率将为零。看涨型则正好相反。
同一时期,一家银行针对黄金发行看涨和看跌两款理财产品,这样的做法并非法兴银行独创。北京商报记者发现,' howImage('stock','1_600036',this,event,'1770') 招商银行(' 600036,' 股吧)、' howImage('stock','2_000001',this,event,'1770') 平安银行(' 000001,' 股吧)此前都同时发行过对立的黄金理财产品。然而,由于黄金价格的波动,类似的“双胞胎”产品到期时,总是几家欢笑几家愁。例如,4月下旬,平安银行曾同时发行两款黄金理财产品,分别为看涨型和看跌型。5月23日产品到期时,看跌型产品实际年化收益率为5%,客户购买5万元理财产品可获得收益205元;而看涨型产品收益率只有0.5%,相同投资本金只能获得20.5元的收益。可见,一旦投资者押错方向,投资收益将大大缩水。可无论投资者的收益如何,年化0.3%的销售费用银行都会照收不误。
表面来看,“双胞胎”产品是银行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事实上却是将自己置于中立的角度,难免有甩手掌柜之嫌。某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表示,结构性产品通常为浮动收益型,投资者在购买时就应该意识到其风险水平。而且结构性产品挂钩标的所涉及的金融工具广泛而复杂,受市场因素影响明显,波动性较大。银行只负责对产品的结构进行设计,最终的购买选择,还取决于投资者自身的判断。
普益财富研究员叶林峰指出,投资者总有个惯性思维,就是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安全保障系数高,如果结构性产品到期收益很低,银行的声誉难免会受影响。若同时推出看涨和看跌两类产品,银行至少会显得无功无过。“另一方面,同时发行看涨和看跌产品,对于银行来说,其需要对冲的头寸会有所减少,在产品风险管理上具备优点。”叶林峰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