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和讯科技消息 11月25日,由TD产业联盟、《移动' 通信》杂志社联合主办,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协办的“2010 TD网络创新研讨会”于今日在京召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TD产业联盟、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TD-SCDMA设备提供商、TD-SCDMA网络优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通信规划设计院所等单位和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共200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
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技术研究所项目经理李新(资料图)
“TD网络目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三大挑战,主要体现在如何提高TD网络数据业务的承载能力、如何提高TD和2G网络互操作过程中的用户感受,以及如何确保现有设备向后续设备的平滑演进”,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技术研究所项目经理李新指出。
在谈到如何解决上述三大挑战时,李新指出,“目前中国移动通过三个维度来解决。首先是从时间方向,比如说结合现有的运营需求提出的三不、三新、A+B方案;其次是按照创新的来源,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第一方面是基于标准本身的技术演进,第二方面是基于运营商在运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新需求在不断地更新。包括像中国移动在运营过程中提出的网络融合方面的新的需求;最后是按照创新可以分成四大方面:第一,创新主要集中在容量提升上。第二,在性能优化上。第三,在2G和3G的网络优化上。第四,是设备优化和工程演进方面。”
以下是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技术研究所项目经理李新演讲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我是中国移动研究院的李新,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交流TD网络承载提升和设备融合演进技术。
TD网络在发展过程中目的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如何提高TD网络数据业务的承载能力。数据业务目前在突飞猛进地发展。TD网络承载数据业务的流量比例在不断提高。这样迫切需要研究相关的技术来研究TD网络针对数据业务的承载能力。
第二,如何提高TD和2G网络互操作过程中的用户感受。目前中国移动有两张中国移动通信的网络,一张是2G网络、一张是3G网络。我们知道在网络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2G和3G个互操作。而频繁地发展互操作将会对用户的感受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要研究相关的技术,如何更好地提升用户在2G、3G互操作过程中的感受。
第三,如何确保现有设备向后续设备的平滑演进。从2G到3G无线设备都是要更换的,包括从基站到天线。从3G到LTE或者是4G技术我们希望设备尽可能少地更换。基于这三点,中国移动联手产业各方开始各方面的创新工作。下面我们对创新工作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展望。
我想同三个维度来介绍TD网络的创新技术。首先,第一个维度是从时间方向来的。如果我们按照横轴来看,最左侧的给出的是前几年中的TD网络的创新技术。比如说结合现有的运营需求提出的三不、三新、A+B方案。最后两年是近一年来提出的创新技术。后续我将介绍近一年来的TD网络的创新技术。第二个维度,按照创新的来源,主要是两大方面。第一方面是基于标准本身的技术演进。TD技术本身在不断地演进,包括从HSDBA到HSUPA演进标准本身的革命在不断地发展。第二方面基于运营商在运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新需求在不断地更新。包括像中国移动在运营过程中提出的网络融合方面的新的需求。比如说,三不、三新重选实验优化,还有工程方面遇到的天线由于工程施工带来的问题而带来的问题。
接下来我的技术中包括既有现有的技术演进的技术,还有运营过程中提出的新技术而产生的新技术。
按照第三个维度,也就是按照创新可以分成四大方面:
第一,创新主要集中在容量提升上。第二,在性能优化上。第三,在2G和3G的网络优化上。第四,是设备优化和工程演进方面。
首先是网络承载能力提升方面的创新技术。首先做一下分类我们可以看到近一年来TD网络承载能力提升的创新技术主要包括四大类,第一是如果提升单用户的吞吐量,包括提升下行和上行。第二方面是如何提升系统的容量。包括如何态度载波、频点数,还有同时接入用户数,还有提高频率利用效率。第三方面是网络性能优化技术。这包括如何进一步优化现有的QS流程,使得QS流程更简单。其次是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及调度提升网络资源利用效率。第三,干扰相关的优化技术。如何保证网络在一个高负载的情况下保证良好的网络性能。这时候需要有比较好的干扰意志或者是消除技术来保障网络的性能。最后一个方面是2G和3G网络的融合技术。
首先看一下单用户吞吐量提升方面的创新技术。第一方面是上行提升的技术,这里主要包括三个。第一个技术是RS资讯上行增强技术。它可以使现有的终端网络设备根本无限新道德质量来主动修改终端的形式,获取更高的上行速度,将提升50%左右。这项技术后续考虑会在干扰比较小,比如说室内等场景来对这项技术进行应用。第二项技术是HSUPA技术。主要是适用于HSUPA终端,可以使上行的最高速度达到550Kbps左右。第三是HSUPA上行增强技术。在HSUPA里由于每个用户要有控制信道的资源,而且要固定占用一个时系,这使得业务信道可用的时间缩小。这项技术我们后续考虑会在数据弱点技术以及在上行数据业务需求比较高的地区试点引入。
第二大方面可以提升下行的技术。主要是包括64QAM可以使得下行峰值速率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50%左右。第二项是负载波TSO承载技术。由于同频信道在TD-SCDMA里面无法同频组网,所以负载波的TSO是空着的。如果是后续引入了其他的频段之后,可以考虑在不同的频段上把负载的TSO也提升上来。这个会考虑在不同的频段上引入。第三是同时提升上行和下行吞吐量的技术。第一是包括无线环境下的TCP优化技术。传统的是针对于有线网络来设计的。为此,我们提出设置一个TCP/IP协议,提高应用层速率。后续会通过进一步外场测试对这个进行进一步评估。
最后一项技术是L2增强技术,主要的技术原理是通过相关的RLC PDU分组,提高L2信道承载效率。
接下来看在系统容量提升方面主要的创新技术。这里包括载波数的提升,包括引入A/F/E多频段,将TD-SCDMA系统单载波带宽1.6兆压缩到1.4兆。HSPA伴随信道桢技术。后续在HSUPA引入以后,我们会考虑在HSUPA载波上引入这项技术。可以识别出哪些终端是可以支持这个的终端,可以分配到UPA的载波上。第二个是控制信道的空分复用技术。在原有的技术中,我们开始考虑的是业务信道的空分。而在HSUPA以后,由于控制信道有更多的信道,就会占用更多的资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要对HSPA的控制信道进行空分,和业务信道进行匹配。特别是在HSUPA等新的技术引入以后。我们主要是考虑在室内 隔离度达到15dB的场景内使用。第三项技术是增强CELL(FACH。通过共享信道组合代替原有的承载信令、业务信道。可以使得将来的网络对小数据量突发的业务的承载效率会更高,可以支持更多的用户数。
最后一项是频率利用率提升的相关技术,主要是室内复用室外频率资源,可以缓解一部分室内场景频率不够的问题。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在网络性能优化以及2G、3G融合方面的创新技术。第一方面是关于QOS流程的优化。无线网络和核心网络要经过多伦次的协商才可以确定用户承载的速率。这样会增加信令流程也影响用户的介入时延。为此,我们提出了QoS一次协商。选择合适的速率,缩短整个接入过程中的时延。
第二方面是干扰方面的优化。这包括多小区联合检测优化。在此基础上,要求多小区联检可以增加在开启以后的系统运行负荷指标监测功能。同时可以基于干扰强度的变化自适应地配置,进一步提高网络在高负载情况下的网络性能。同频干扰抑制算法优化。原本考虑的是本小区的干扰和资源。实际上在TD里面本小区的干扰很大一部分是可以被消除掉的。更应该考虑的是来自邻区的干扰。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多地考虑了邻区的干扰。这样在高负载情况下对邻区干扰进行抑制提升网络性能。
第三个方面是HSDPA慢速功控。由于固定控制要以比较大的功率来发射,会造成对邻区的干扰。所以它可以针对用户不同的位置采取不同的发射功率设置。当用户位于小区中心的时候,可以适当地降低发送功率。这项技术不是特别新的技术。在现有的GPRS网络中也有这项技术。在现有的2G网络中,数据业务在突飞猛进地发展,所以现在在考虑进行数据业务功控的研究,减少网络干扰的提升。
第三,资源配置及调度优化。这包括R4(HSPA的资源管理技术。由于HSDPA的用户数受限,所以我们要把小流量的数据量放到R4上承载,可以提升无线的资源利用效率。
第二是基于业务的无线资源调度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可以把资源调度过程中再增加一个维度来区分,可以基于业务类型来进行相关的资源调度优先保证业务类型比较高的业务占用现在的资源。
第三个是可变属性时隙的空分技术。在原有的空分复用基础上,我们会把不同的通道变成可变属性的时隙。比如说在UPA以后,初期的时候UPA是比较少的。如果变成固定的不可调的,这时候网络的资源效率是很低的。如果把时隙配成可变属性的话,可以提升在初期UPA终端资源比较少的网络资源利用效率。
最后一个是在2G、3G融合方面系统间重选时延优化项目。这是通过系统优化中的时延减少用户在两个网络间互操作过程中的用户感受下降的问题。主要是通过优化读取三个阶段的时延提高2G和3G互操作过程中的用户感受。
最后我再花一点时间介绍一下第三个部分,就是TD-SCDMA设备融合的演进技术。
TD-SCDMA设备主要是包括三个设备,第一个是基站的BBU,第二部分是基站的RRU,第三个是基站的天线部分。介绍一下TD-SCDMA设备如何向后续设备来演进。对基站来讲向后续演进技术有两种演进方式。第一种是TD-SCDMA和后续演进技术双模同时工作。它的主要特点是基带处理板卡有两种技术。处理板卡是不同的。把TD-SCDMA关键的基带的处理板卡直接上升为可以处理后续严禁技术的板卡。这要考虑第一要求基带板的处理能力要足够,至少可以处理20赫兹以上。那么对传输带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要考虑扩展性。
第二个方面是RRU的融合演进需求。第一点是带宽需求。后续演进技术TD-LTE的载波带宽将会更高,所以在开始TD-SCDMA项目向TD-LTE演进的时候就要求支持比较宽的带宽。目前产' 业界的技术可以支持30兆赫兹左右的带宽。那么共模是具有可行性的。第三个方面是射频指标的要求。还有输出功率的要求。在双模设备中既要保证TD-SCDMA的功率输出也要保证TD-LTE的功率输出。我们以室外为例,如果是考虑双模需求的话,假定在30兆需求的带宽下,功率需求将会提升到每通道8W到9W左右。第三方面是Ir光接口的需求。我们在RU的设计中要考虑Ir接口的传输需求。
最后一方面是天线的融合演进需求,目前已有的是支持A频段、F频段和E频段。TD-LTE有可能后续会在D频段上使用。这时候由于现有的频段无法支持,所以后续如果引入TD-LTE以后,需要对天线进行改造,主要包括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将现有的天线更换为支持AFD的天线。第二是在现有的天线不动的基础上,单独建设AFD天线。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 “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 010-85650688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