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俊
估计' target='_blank' >俞敏洪都想不到,以新东方为原型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上映20天,票房就冲过了4.5亿元。投资方乐了,就着毕业季,要掀起第二轮推广高潮。在我看来,创业只是这个片子生硬嫁接的噱头,哥们情感才是陈可辛导演的主线,但架不住创业致富的诱惑,一拨又一拨的人奔着“中国合伙人”的名头进了电影院。这真是个财富至上的时代啊,金钱的诱惑已经超过娱乐炒作了。君不见,挂名联合制片人的某女,几乎都成了羡慕嫉妒恨的“女神”。
《中国合伙人》热映的背后,是神州大地到处涌动的创业励志潮。仅以报道创业故事的杂志为例,前有《创业邦》,后有《创业家》,再有《创业富》、《创业志》等,热闹非常。再加上阿里一族近期铺天盖地的舆论造势,一个创业励志的神' target='_blank' >马云[' 微博]论正在成为中心。小编们也很兴奋,从没创过业的他们捣鼓出了创业ABC。面对这股潮流,以我八年的创业经验,我只能很遗憾地说,今天的中国,创业真的好难。
首要之难,在人。尤其对轻资产、重人力的服务型创业公司来说,人始终是最大的难题。找到志同道合的人难,留住值得留住的人更难。以纸质媒体行业为例,《创业家》杂志社社长' target='_blank' >牛文文先生就不止一次跟我感叹过,今天的媒体人已经不属于任何一个机构,属于他/她自己。你用一个平台喂选题喂方法喂经验喂钱喂心喂出了一个好记者,他拍拍屁股就走了,你只能干瞪眼。如果大家都是' 互联网行业的挖角剥皮模式,最后谁去培养人才呢?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人力成本将成为所有创业公司的不堪之重。人不创新,业难以创。
另一个难,在机会。以我自己粗浅的体会,上世纪90年代初的创业机会,比今天要好得多,主要是政治碰撞之后的经济发泄,找个口,就能活下来。而后,以1995年商品房改革为标志的房地产黄金20年,带动了中国内需的发展;以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标志的制造业黄金10年,带动了中国出口的发展。今天,内地资本市场上超过七成的创业赢家,都是拜这轮经济大潮所赐。当然,中间还插进了一波互联网的创业潮,但这基本上是外国人出钱、中国人赌命的游戏,时下成功的BAT神组已经不可能被复制。制度性的机会轮不到你,潮流性的机会在盘滞,创业的机会选择成本,大大增加了。
还有就是创业的整体大环境,难。以2005年的一系列政策为分水岭,中国实际走上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道路,或者用' target='_blank' >吴敬琏先生的话叫“权贵资本主义”的道路,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是每况愈难。直观的感觉就是,中小企业的每一个业务触角,几乎都会碰到国有巨头的挤压。要么你“新公私合营”分到一杯羹,要么你就是苟延残喘或死路一条。还有税收,还有监管,还有事实歧视,等等,任何一个创业的小老板,都能讲出一箩筐。每年千军万马考公务员的奇观,已经说明了一切,那一定是最经济最理性的选择。大的体制不突破,无论再出台多少新36条,私营企业的创业环境恐怕都难以改善。
高人如文文兄等,创业五年仍然在路上。自诩还算勤奋的我辈凡人,创业八年也还在苦苦探索。面对激情与梦想,我只能很诚实地说,今天的中国,创业正处最艰难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