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闻晚报》报道,“钱荒”背景下,高回报的理财产品你敢大笔投资吗?购买产品时,你会不会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记者今天获悉,中国' target='_blank' >银监会上海监管局近日在答复市政协常委、市侨联副主席' target='_blank' >屠海鸣时透露,正在起草商业银行代销业务管理要求。其中将明确,银行人员私自销售非本行代理的第三方理财产品属于违规和欺诈行为,应按银行的内部规定进行处罚,涉及违法的应移送司法。
高回报理财产品充斥市场
“现在5%以上收益率的银行理财产品可以随便买,而且银行额度好像还很宽裕,基本上不需要提前预约,直接到柜台或网上银行就可以买。确实有些反常。”长期投资理财产品的市民黄女士说。
黄女士告诉记者,一周前她购买了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期限3个月、年化收益率5%的理财产品。当时年化收益率5%算是比较高的,普通客户投资门槛需要100万元。可是才过几天,这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又先后推出了年化收益率达5%、甚至7.2%的理财产品,不仅降低了购买门槛,而且提供充足额度供客户选择。 “买产品的时候,一般不会特别注意是不是本银行发售或是否和其他机构联合发售。 ”
最近两周,市民宋先生的手机短信里也充斥着各家银行紧急发售的理财产品信息,而且这两天的数据越来越“给力”。其中某银行一款投资期限为62天,起购金额5万元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6.4%,投资额度达到30万元的更有6.7%以上的高收益。不过高回报也意味着高风险,对于这一点,宋先生心里很清楚,因此在购买产品的时候会特别询问是否 “保本”。“银行工作人员推荐时,都不会特别解释。即便被顾客问起,也都会向我们解释大多都是保本产品,"文字条款"让我们不用放心上之类的话。 ”
记者昨天在沪上不少银行调查发现,高收益理财产品蜂拥而至而且收益率屡创新高,有的银行甚至将收益率抬高到了12%。不过,在具体询问产品时,银行工作人员往往只会提到高回报率,对于是否保本,是否本行发行等都会主动回避。
第三方理财机构设立门槛低
这两年市场上的第三方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屠海鸣在调研中发现,沪上大大小小涉及第三方理财业务的机构已达数千家。这些机构在业务范围上与香港或者国外成熟的第三方理财机构有很大不同:香港或国外的第三方理财机构,基本上是以给投资者做投资产品选择咨询和评估,向投资者收费为主;而上海的类似公司大都是第三方理财产品销售机构,以向金融机构收取佣金为主。
由于机构的盈利乃至存活基本倚仗销售返利,加之短时间内市场上出现的同类公司数量众多,造成了第三方理财行业异常竞争激烈,行业发展中的不规范操作问题也逐渐暴露,有的还最终导致了群体性事件。去年底,本市就暴露了一起' howImage('stock','1_600015',this,event,'1770') 华夏银行(' 600015,' 股吧)员工私自销售第三方理财产品的事件。 “事实上,我在调研中发现,类似案例在业内并非个案。 ”屠海鸣说。
他说,第三方理财机构在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是设立门槛过低。 “目前从事第三方理财的公司机构只需完成工商注册,即可开展业务。机构的注册无需通过监管机构的专业资质审查,公司注册的资金要求也较低。于是有不少稍有产品和客户资源的个人花个100万元的注册资金,全职或者兼职即可运营一个第三方理财公司。只要能卖得出去产品,即可赚钱。 ”
同时,存在销售不合格产品之嫌。目前绝大部分顶着“第三方理财”机构的牌子,其主打销售产品都以'私募基金(PE)产品和' 信托产品为主。'私募基金产品一般不公开发售,投资的范围小,2011年' target='_blank' >发改委规定的1000万元以上的投资资金门槛也较高。登记注册过的信托产品源大部分由几家大的信托公司发行,但销售信托产品的第三方理财机构数量超过千家。难保市场上有“鱼目混珠”的现象出现,即存在销售未经登记和风险评估的产品,用承诺虚高的投资回报率来吸引投资者。如此带来的投资风险自然要远大于正规的线上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