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天已至,高温津贴成为热议话题。有调查显示,超八成受访者没有领过高温津贴。特别是在建筑、环卫、保洁等行业,部分从业者甚至不知道可以享受此福利。
早在2007年,我国就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露天工作的,应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此后还出台了高温保障法规,给劳动者撑起了一把权益“遮阳伞”。但现实中,高温津贴的发放执行情况却未能达到预期。笔者以为,原因大致有3个。
一是' 法律依据不细。目前的规定对用人单位违法后果基本未触及,这使得制度虽有一定约束力,但对用人单位的威慑力非常有限。二是规定尚有盲区。依据规定,受保护的对象是“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即与上述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而目前实际在高温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大多是灵活就业人员,相当部分并没有与单位签订劳动关系。三是贯彻执行不力。政策法规不可能细化到某一地方或某一环节。遇到一些地方和部门在监督执法中不作为,就加剧了发放高温津贴落实不到位的情形。
目前高温津贴发放现状,导致出现一个怪现象,那就是许多真正顶着烈日、挥汗如雨的户外工作者与高温津贴无缘,而一些坐在空调房里吹冷气的工作人员却能够拿到防暑降温费。换句话说,高温津贴竟然成了所谓“白领福利”,这显然有悖于规则制定的初衷。
高温津贴数额虽然不大,但折射的是社会对基层劳动者的民生关怀。推动高温津贴的执行到位不是一日之功,这就更需要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此事,加强联合执法监督、保证执行,让劳动者真正享受到应有的权益。(' target='_blank'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