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7月20日起,' target='_blank' >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央行有关负责人就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答记者问时表示,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与客户自主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一方面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不断提高自主定价能力,转变经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居民的金融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将促使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融资渠道,随着企业越来越多地通过债券、股票 等进行直接融资,不仅有利于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促进社会融资的多元化;也为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贷款留出更大的空间,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
中央财经大学' howImage('stock','1_601988',this,event,'1770') 中国银行(' 601988,' 股吧)业研究中心在近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利率市场化将是影响未来银行业生态环境的四大因素之一。那么,利率市场化正在和即将给银行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短期影响有限
招商证券分析师肖立强、' target='_blank' >罗毅指出,贷款利率下限放开短期不影响贷款定价,“从2012年放开贷款利率下限至七折以来,行业贷款利率下浮占比自2012年三季度开始基本稳定于11%左右。鉴于目前银行业正规贷款对于社会而言仍是相对稀缺资源,贷款平均利率不会明显下降。同时,政府开始清理影子银行等监管使得表外融资需求逐步回归表内,将进一步支持贷款定价保持稳定。”
' howImage('stock','1_601166',this,event,'1770') 兴业银行(' 601166,' 股吧)首席经济学家' target='_blank' >鲁政委也称,贷款利率下限的取消短期内对贷款定价影响不明显,“贷款利率最终如何变化取决于两个方面:贷款的供给总量;信贷需求者的谈判能力。从前者来看,目前贷款总量总体偏紧,因而并不会导致贷款利率整体显著波动。从后者来看,对具有谈判能力的主体而言,现在存在利率下浮到更低的空间,这类主体主要是央企、地方政府和其他高信用等级的企业;对于其他企业来说,由于此前利率本来就是上浮的,因而本次调整影响不大。”
“目前的总体情况是信贷供给小于需求、利率有上浮压力,此时打开贷款下限,影响有限。也可能正是因为如此,央行才选择此时进行,以力保平稳推出。但长期却未必总是这种情况,因而,贷款利率下限的取消在长期影响会更大。”鲁政委称。
中金公司分析员黄洁、毛军华指出,未来,同一银行客户的贷款成本将出现下降,但银行整体贷款利率的变化将取决于客户结构的调整。“由于宏观经济放缓,银行对于高质量客户的贷款议价能力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已经下降。根据我们在浙江的调研,即使对中小企业,银行的贷款议价能力也有所削弱。不过,由于银行积极提升中小企业贷款占比,整体贷款利率下降的幅度将较为温和。”黄洁、毛军华表示,在这一过程中,中小企业贷款占比较高和风险定价能力较强的银行受到的冲击较小。
鲁政委指出,既然贷款利率自主权放开,作为对称措施,就必须放开存款利率定价自主权。
就此,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改革没有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主要考虑是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更为深远,所要求的条件也相对更高。从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看,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最为关键、风险最大的阶段,需要根据各项基础条件的成熟程度分步实施、有序推进。2003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尚未完全到位,同时存款' 保险(' 放心保)制度、金融市场退出机制等配套机制也正在逐步建立过程中。为此,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条件,稳妥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其所谓的各项基础条件,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应该是要确保金融机构定价是理性的。而目前贷存比的存在,使得金融机构被动陷入了抢存款的"囚徒困境"之中,无法保证一旦存款利率上限放开,金融机构能够在存款利率的定价上完全理性。由于贷存比写入了《商业银行法》,因而,必须全国人大修法才能最终取消。第二项则是要让存款利率有一个市场化的定价参照,这意味着未来需要允许金融机构发行CD(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第三项是要确保存款人的利益,因此,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鲁政委指出。
' howImage('stock','1_600030',this,event,'1770') 中信证券(' 600030,' 股吧)研究报告预计,央行将在2014年初把所有银行存款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上浮20%。
黄洁、毛军华预计,利率市场化的下一步可能是在未来6个月内,引入市场化定价的大额可转让存单。中信证券分析师朱琰指出,央行有关负责人明确提出将“逐步扩大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暗示了负债产品的创新,比如CD。
据了解,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是由银行发行的、面额大、期限固定、可转让的定期存款凭证。与一般意义上的定期存款相比,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具有期限短、面额大、可以转让及收益性高等优势。
肖立强、罗毅认为,CD的推出将是存款利率市场化一个很好的过渡,“CD发行有利于将大额存款资金锁定在银行体系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期限,如3个月、6个月至1年,缓解存款目前因理财产品到期造成的巨幅波动。而且,从' 美国等发达市场经验看,大额CD存单占全部存款的约10%,而目前中国银行业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的比例也正好是10%左右,因此,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推出类似于将协议存款标准化,对银行存款成本的冲击比较小。”
' target='_blank' >东方证券分析师' target='_blank' >金麟认为,CD的推出将意味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更加立体,“过去人民币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只有一个维度,即期限。若CD得以推出,将意味着根据不同规模,定期存款亦能实现差异化定价。考虑到中国不论是储蓄或对公存款都存在"二八"乃至"一九"现象,少数大额存款占总金额的比重颇高,CD的推出将使这些大额存款客户有机会对银行要求更高的存款回报率。”
存款保险制度则是指由银行等经营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保险金,并在投保金融机构出现危机时得到资金援助。迄今,已有超过110个国家在利率市场化之前或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利率市场化会扩大银行经营的差距,银行业的风险上升。为了降低挤兑的风险,需要配套建立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来保障存款者的利益,维持' 金融行业的稳定。”申银万国分析师倪军表示。
“我国从提出建立存款保险至今已有20年,目前各种条件均已具备,初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化保驾护航是题中应有之义。”朱琰表示。
倪军预计,未来可能由政府或央行授权,建立存款保险公司,并承担监督检查的责任,强制要求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参保,以降低“逆向选择”的风险。他预计:目标储备率为0.4%—0.5%,同时对风险实行差别化定价;平均保险费率为0.1%,对规模大、业务复杂的银行,提高风险评级;保险覆盖范围以存款为主;对破产银行,限额赔付其储户,或促成由经营能力较好的银行接管兼并;最高限额或在20—40万元之间。
配套政策待跟上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target='_blank' >汪涛指出,即便完全放开存贷款利率的各项管制,中国距离实现完全市场化利率或资本有效配置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政府和央行仍然对信贷投放采取额度控制,并且频繁地通过行业政策指导贷款投向。更重要的是,对贷款供需双方来说,如果来自政府的隐性担保保持不变,这将继续扭曲资本的定价和配置,使得贷款资源继续向国有部门倾斜。解决这些根深蒂固的结构性问题是实现资本完全市场化定价的重要前提。在这方面,我们认为政府需要推动包括财政、要素价格、国企以及其他金融领域在内的多方面结构性改革。”
' target='_blank' >高华证券分析师马宁也指出,利率改革和资本配置的成功取决于关键的结构性改革,包括:进行国企改革,以消除政府对国企和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的隐形担保,从而使国企和私企可进行公平竞争;允许实力薄弱的银行宣布破产,以降低道德风险。他表示,“在这些方面,我们迄今尚未看到大的进展。”
鲁政委还指出,必须培育新的政策基准利率,“虽然在一段时期内,贷款基准利率仍将存在。但从趋势来看,其对实际利率能够影响的程度将会越来越弱。由此提出的一个急迫问题就是,央行未来该如何引导社会融资成本?未来央行亟需建立一个新的政策基准利率。从成熟市场经济的经验来看,这个政策利率一般由货币市场利率来承担。根据我国的情况,选择隔夜或七天利率(短端)、三个月的Shibor(中长端)都具有可能性,但这需要央行尽快公开明确,并立即着手增强隔夜或七天利率的平稳性,强化Shibor3M(三个月Shibor)的可信度。”
在鲁政委看来,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建立地方政府规范的财政预算体制,“在目前的信贷定价体系中,因央企和地方政府不会破产,其在谈判中的地位占据明显优势,因而是利率下限放开的主要受益者。反之,民营企业则往往很难获得贷款利率的下浮。”
另外,鲁政委指出,应取消企业发债规模不得超过企业净资产规模40%的限制。“由于目前企业发债规模(不含短融、超短融和'私募债)以不超过净资产40%为上限,因而,对于一个既能够发债又能够贷款的企业来说,发债就成为了其突破贷款利率下限的手段。比如,在2012年上半年,超AAA和AAA企业中票的到期利率显著低于同期限贷款利率的0.7倍。虽然到期收益率并非发行利率,但这暗示当时的发行利率很可能已略低于同期限贷款利率的0.7倍。”鲁政委表示,“考虑到发债程序无论如何都要比贷款复杂、对企业的可预期性也更差,随着贷款利率下限的取消,发债在成本上的优势就大大减弱了,再加上40%限额的控制,可能会使得资信状况好的企业重返贷款市场,这反倒挤占了宝贵的贷款额度。因此,未来还应取消发债规模不超过企业净资产40%的限制,同时,让发债程序、企业发债自主程度进一步简化。”
机遇和挑战并存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3》指出,2012年6月和7月,央行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多机遇:银行将拥有更大的自主定价权,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更大范围内确定存贷款利率,实现风险收益对称。有利于银行主动管理资产负债,利用价格对利率敏感性缺口进行调整;给以利率为标的物的金融产品创新提供发展空间,有利于激发银行拓展中间业务。
中国银行伦敦分行研究主管王家强指出,“到目前为止,利差保护下通过传统信贷产品扩张带来的利息收入仍然是中国银行业的核心收入来源。2012年中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为21.2%,仍远低于美欧银行业40%—50%的平均水平。根据' 英国《银行家》杂志对1000家大银行进行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的排名,中国银行业净利息收入显著强势,五大银行进入全球前20名;而交易收入较为弱势,没有一家银行进入全球前20名。”
就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3》也列举了三方面:一是在市场竞争加剧、利率波动加大的影响下,银行的净息差可能有所变化,一定程度上难以再单纯依靠规模扩张获得较高的利差,影响其盈利能力;二是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增加,其风险管理能力受到考验,尤其是中小银行管理水平和技术相对较弱,定价能力不高,面临的考验更加严峻;三是商业银行间存款利率的差异化定价,可能会加剧竞争,影响部分地区的银行间存款分布,进而影响一些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稳定性。
《中国' target='_blank' >银监会2012年报》则把利率市场化给银行业带来的挑战总结为银行发展转型、银行风险管理和银行业务管理能力三个方面。在发展转型方面,该年报指出,“利率市场化加剧了市场竞争,使存贷款利差逐步收窄,银行盈利压力不断加大。依赖传统业务,通过简单规模扩张来获取收益的发展方式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成为银行提升议价能力的重要因素”。
王家强指出,中国银行业的服务效率仍有待提升,如IT服务、客户体验和消费者保护等方面仍与欧美银行存在很大差距。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管理压力明显加大,银行战略风险、操作风险等也可能相应上升。同时,风险关联性趋于上升,这将对银行设定稳健的风险偏好、加强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银监会2012年报》称。
该年报还称,“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差异化定价能力、负债管理能力,以及成本管理能力等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银行改进绩效考核机制,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内部基础管理的压力也持续加大”。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3》表示,“当前,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已灵活运用存贷款浮动定价权限,及时调整定价策略,存贷款利率均体现出差异化定价的特征。下一步,商业银行还将积极适应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的宏观环境,继续走精细化、差异化、多元化发展之路。一是加快调整经营模式,改善业务结构和盈利结构,大力发展零售业务、中间业务。二是实现财务硬约束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加强成本控制对风险溢价作出独立判断,从片面追求客户数量和市场份额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转向高质量发展模式。三是调整风险偏好,改变"贷长、贷大、贷集中"的信贷倾向,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银监会2012年报》则称,面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国银行业正在从提升差异化定价能力、调整信贷结构、拓展融资渠道、发展中间业务、加强系统建设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
朱琰指出,利率市场化倒逼银行经营转型、收入结构改善,“利率市场化的推出将对银行经营策略形成巨大冲击,给商业银行收入端带来巨大压力。结合过去一年间中国银行业的现实选择和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国际经验,我们判断未来银行业将进一步从三个层面作出转型调整,从而实现对经营环境变革的积极应对:加强存贷款主动定价,包括优化贷款结构、差别化存款定价;发展多元金融,拓展收入来源;通过提升风险偏好延缓综合收益率下降。”
近期,有报道称我国资产证券化正在推进,所涉及领域可能包括: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关文件取消了额度管理;资产证券化产品将打通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鼓励银行进行自持,以此防止道德风险。
朱琰表示,该政策能够较好地培育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形成,对银行经营形成有利影响,“首先,有利于防止风险在银行体系堆积,改善银行体系流动性。资产证券化作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有效手段,可以将不具流动性的中长期贷款出售,将金融风险转移,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得以优化,改善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状况。其次,缓解再融资压力。通过证券化银行资产,也为银行提供了资本节约的新方案,有助于缓解中长期银行的再融资压力。再次,为银行业转变经营模式提供了新思路。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中,银行贷款类资产批量转给受托机构,有利于加快银行从持有贷款向流量贷款管理的转变,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银行可以向贷款批发商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