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许佳)近年来,不少国内银行理财产品都更像是“存款产品”:有固定预期收益率且大部分都能实现预期收益率的兑付。近期,部分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开始摒弃“类存款”,转向真正的代客理财。
现象:不再支付固定收益
本月中旬,某银行发行了一款理财产品,期限1年,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预期收益率4.5%至5.4%。高于5.4%的收益部分,客户能按80%的比例获取浮动收益,银行按20%的收益获取浮动管理报酬。
普益财富研究员范杰表示,“以往,银行通常只为这类产品支付一个固定收益,超额收益由银行独享,相应的风险多数也由银行承担。此款产品摒弃了此前侵占理财产品超额收益、将理财产品"类存款"运作的做法。”
此外,某股份制银行上月底发行的一款产品并没有公布预期收益率,而是约定扣除相关费用后,“投资者可获得按照银行公布的理财计划到期年化收益率计算所得的理财收益”,范杰认为,由最终的投资结果确定理财产品的收益,更能凸显资产管理的味道。
在范杰看来,这种现象说明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转向真正的代客理财。“如果说之前部分银行采取"类存款"的形式运作固定收益类产品,是将超额收益据为己有、同时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那上述第一家银行的产品就是与投资者共享超额收益、共担投资风险;第二家银行的产品就是投资者完全享有投资收益,完全承担投资风险。”范杰说。
提醒:产品风险有三方面
范杰表示,理财产品的风险通常来自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
市场风险会体现在投资标的类别上,“一般而言,"权益类标的"市场风险大于"固定收益类标的","低信用级别固定收益类标的"市场风险大于"高信用级别固定收益类标的"。”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则和银行的管理能力直接相关,“投资者可以通过银行的过往业绩、资产管理规模、业务的规范性等方面推断银行的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