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判决之后,硅谷再次传言SAP将被收购。其实,以SAP现在的规模,很难有企业对它进行收购。
“永远的软件”似乎刻在SAP的骨子里,这家出生在德国的公司具有稳重严谨的基因。与它的竞争对手甲骨文行事风格完全不同。这家德国公司对市场趋势的判断,也与它美国的竞争对手不同:随着技术的融合,甲骨文、IBM、惠普、思科等国际巨头都走上垂直整合的道路,通过收购变成软硬一体化的庞然大物。SAP与这种趋势显得格格不入,它似乎成了“边缘人”。
刚刚过去的一个月,对SAP公司来说非常不顺。美国加州奥克兰地区法院联邦陪审团11月23日裁定,德国软件公司SAP支付甲骨文13亿美元,作为被其收购的软件支持商TomorrowNow侵犯甲骨文知识产权的赔偿金。
这一判决之后,硅谷再次传言SAP将被收购。其实,以SAP现在的规模,很难有企业对它进行收购。但SAP所坚持的特立独行的发展模式,确实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收购或是被收购
实际上,围绕着SAP公司的收购话题,已经在华尔街传说了很多年,但是以SAP的公司规模和' 业界影响力,传闻始终都是传闻。不过,就在10月3日德国商业周刊Wirtschaftswoche发布的一条报道中,业界隐约嗅到了一丝气息——SAP也并非是顽石一块,SAP联合创始人克劳斯·奇拉(Klaus Tschira)表示,SAP更愿意被微软和IBM收购,而非惠普或甲骨文。奇拉称,他对惠普可能收购SAP表示怀疑,而公司更不会将自身出售给甲骨文。
奇拉的这番话对于外界影响很大,IT业界大者恒大的规律,让原本就看好其竞争对手甲骨文的分析师们更确信,收购是SAP最好的出路。
以甲骨文公司为例,作为目前SAP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甲骨文近年以令人咋舌的速度进行了一连串收购并迅猛壮大,例如斥资100亿美元收购仁科(PeopleSoft)公司、以58.5亿美元收购客户管理软件制造商西贝尔(Seibel)系统公司、以74亿美元收购SUN公司等,这些惊动全球业界的大动作让甲骨文摇身成为一家集服务、软硬件产品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甲骨文2009年营收为268亿美元,在收购SUN之后,甲骨文将年营收目标锁定为1000亿美元。这个当量,是IBM和HP这样规模的巨头才能做到的营收级别,而甲骨文似乎正在把自己与巨人们放在同一水平。
反观SAP,2009年营收减少了13%至148.8亿美元。如果按照分析师预估的2010年达到150元美元的营收,也与甲骨文存在较大差距。
记者与SAP全球高级副总裁孙小群就业界认为SAP近年来在技术收购的战略上过于保守这一观点交流时,孙小群坦承:“跟竞争对手相比,SAP在技术收购方面有一些不同的策略。”不同的原因在于,“我们的竞争对手是收购了一整条线的技术,从最底层的操作系统开始一直到最上面的应用系统。而SAP的指导思想是另外一种,我们认为有这么多很好的合作伙伴,不管是硬件方面还是开发软件方面,我们为什么不用合作伙伴这种整体合作力量,把最好的、最精华的东西放在我们的解决方案这里面呢?”
谁能赢在未来
孙小群认为,未来市场的发展将会出现两大趋势:一种就是服务商从硬件到软件整体部署,获得更大成长空间;另一种就是,在软件的应用上往深、往专的方向走,有挖掘更多局部功能的创新。“SAP公司的策略目前并不是追求那种带着硬件和软件,做全方位的发展,我们的策略还是在基于管理应用软件和相关领域里继续做到最强、最好、最大。”
当然,专注在管理应用软件领域,并不意味着会减缓收购的步伐。有消息指出:Novell和SAS Institute都是SAP潜在的收购对象,SAP公司联席CEO麦德莫特和哈格曼已经做出保证,“将会加快新产品发布和交易决策的步子,如果一项收购交易能够推动公司前进,我们绝不会犹豫。在这方面,我们将会比前一届管理层更大胆一些。”不过,对于SAP的并购策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种“坚持自身有机增长的发展战略”。
作为一家发祥于德国的软件业巨头,SAP一直留有德国人特有的审慎与严谨的企业文化,这也让它在与甲骨文这样秉性张扬、行事大胆的企业竞争时略显刻板,而SAP这种表现似乎与目前并购大潮突起的时代节奏有些不合拍,因此在时代主旋律中的确显得有些边缘化。
未来的市场对于SAP来说仍显得扑朔迷离,不过一切也许就如SAP中国研究院总裁芮祥麟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说的:“最终的审判者是客户,是市场。你可以讲出每家企业的一堆好处和坏处,但我觉得所有都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客户会做出聪明的抉择。”
是甲骨文的软硬一体化战略会赢得客户,还是SAP的生态合作能赢得客户?SAP一位高层宣称:“三五年后,客户就会对两种策略做出审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