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像过劫,和任何一个悠长假期一样,这7天的国庆节,成了29岁燕文最焦虑的日子:不是相亲就是在相亲的路上,国庆前3天,她马不停蹄地相了5个男人,国庆后半场,父母又会再给她约2个小伙子见面。
“都说不要在爱情上追求效率,但是我快30了,等不起了。身边看得上的男人都有主了,给我介绍的人也越来越少,再这样下去我恐怕一辈子都嫁不出去了。”燕文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毕业十年,前后大小谈了3次恋爱,都不成功。
在上海,有多少个恨嫁的“燕文”,无法统计,根据市婚介行业协会的最新数据,全市走进婚介所的单身人士达到180万,仅两成经婚介所牵线成功牵手。
上海市婚介行业协会会长周珏珉透露,上海第三次单身潮可能在六七年前就已经到来,并将持续3-5年。而这波单身潮的最大难题是,单身女子和单身男子难以匹配。
对上海市多家婚介所进行数据分析发现,目前,单身男女比例在1:5左右,其中30-35岁的女性居多。“剩女”不愿将就,普遍要求比较高,“剩男”往往又大器晚成,35-40岁才有车有房,而这些“钻石王老五”大多青睐25岁、甚至更年轻的女孩。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现在的85后都已早早结婚,有的甚至有了孩子,反而是75后和85前的姑娘落了单,有人戏称为是“剩男剩女负面消息下的报复性反弹”。
此外,和前两次单身潮相比,父母比单身的子女更着急。梅园婚介高级婚恋师楼琼莉说,国庆节来咨询报名的家长远远超过单身男女,很多父母刚参加完亲友的聚会或者小辈的婚礼,危机感来了,第二天就陪着儿女来婚介所投简历。
当中国50后、60后父母,遇上80后、90后未婚男女,前者策划一个个完全以结婚为目的的相亲,后者奢望一次次以爱情为主题的邂逅,前者嘲笑后者不切实际,后者埋怨前者罔顾幸福。当“买办婚姻”渐行渐远,却不小心与“中国式逼婚”、“新包办婚姻”不期而遇,“反弹式吐槽”不胫而走。
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孙沛东看来,“剩女”是一个被社会建构的伪命题,其背后隐含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二元对立式性别价值体系。她分析,“郎才女貌”的择偶标准、“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和“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是造成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现代都市女性择偶难的主要原因。而经济条件好的女性,对于男性的依赖性小,婚姻进入的收益较小,这就导致她们不大会降低自己的择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