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湾镇龙山村位于芜湖市南陵县西南角,地处芜湖、铜陵、池州三市交会处。顺着崎岖的山路行进,一路怪石嶙峋,看不到完整的田埂,地貌特征与贵州喀斯特地貌相似。这里距离县城40多公里,偏僻、荒凉、穷困。今年53岁的村支书胡太平为改变现状,自筹资金,用16年时间,凿开一条从芜湖龙山村通往铜陵、全长22公里的山路。过去的贫困村,如今是省级卫生村,怪石层叠的山区,成了炙手可热的凤丹种植基地。
故事
【山沟里掘路】
困难
高山乱石密布 路桥专家苦笑龙山全村13个村民组,2300多个村民散居在10个大大小小的山坳里。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在这里造就了莽莽群山。何湾镇宣传委员沈志国说,村里没有一片稻田,村民世代以在山石夹缝中耕种旱地为生,虽是农民身份,但却一直依靠政府供给商品粮度日。因为重山阻隔,山民很少与外界交往,只是每月下山在崎岖的山路上攀行几十里运米、买盐。
摆在胡太平面前的问题首先是“路”。线路规划没有方案,施工队伍缺少人员,项目资金尚无着落,如何在这乱石密布的' target='_blank' >高山之上修建一条“天路”,连前来勘测的路桥专家们都苦笑连连。
行动
扛铁锤吊半山腰钻岩筑路
孙九林是何湾镇南陵湖自然村村民,上世纪90年代他在胡太平号召下,参与凿山开路。 “一块石头屋子那么大,根本挖不动,先用雷管炸,再用卡车运,小一点的石头,我们用扁担挑。 ”孙九林说。每天天没亮,胡太平便穿着粗布衣,踏着解放鞋,戴着旧草帽,肩扛大铁锤赶往工地。一杆风钻,一台压缩机,一根安全绳将自己吊在半山腰钻岩筑路。一次炸山,埋好炸药,引线已经点着了。胡太平突然发现山下一辆车无法开动,如果引爆,落下的巨石势必砸中车辆。危急时刻,他冒着生命危险,跑回掐灭雷管引线。
成果
建成环形公路网 通车里程约20公里胡太平担任书记“主政”龙山的十几年里,共计投入资金345万元,先后修建四条水泥路三条砂石路,建成龙山村环形公路网,通车里程约20公里,极大地缓解了山民出行难题。
【石缝中找水】
困难
地表水奇缺 供电经常故障龙山与喀斯特地貌相似,地表水奇缺,当地村民饮水要翻越几座山去肩挑背扛,人畜用水更是困难。 13个村民组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通电,但通电线路老化,每到用电' target='_blank' >高峰时节,经常发生供电故障。过去村里只有一口井,近百户村民清早排队取水。
农村修通自来水,全县并不多见,何况是在这个乱石丛生的山沟。项目预算110万元,而项目资金仅37万元,资金缺口如何补?电网改造说易行难,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劳力短缺怎么办?
行动
白天铺水管 晚上背电杆那阵子,胡太平在操劳繁重的党务、村务工作之余,白天铺水管,晚上背电杆。他发动全体党员,带领全村群众,为通水、用电干起了“大生产运动”。
成果
自来水厂终建成 解决用水难题2008年底,一座日供水150吨的自来水厂终于建成通水。解决了龙山村13个村民组的用水难题。
【贫地里创收】
困难
“凤丹”虽是宝 但还不成气候
“修路、通水不是结果,只是带领村民致富的前提。”胡太平清楚,龙山村恶劣的地理条件,以及独特的气候生态,实际上是其独有的资源优势。当地盛产的“凤丹”资源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道地药材,然而,多年沿袭的家庭散种模式却让这朵奇葩始终是开在山野的小花,难成气候。
行动
和制药厂合作 把招牌亮起来
一定要把“凤丹”招牌亮起来。“凤丹”即凤丹皮,为中药“六味地黄丸”配方中的一味主药。在对国内生产此药的重点企业逐个摸排之后,他将目标锁定为国内中药生产的龙头企业—河南宛西制药。凭借当年从事药材经营积累的人脉,胡太平三上河南,联系宛西制药的高管。
成果
药材规模化种植 全年收益超200万很快一项药材规模化种植项目花落龙山,宛西制药重磅投入,签订千亩药材生产基地协议,实施订单农业,加大科技指导,申报中药材(凤丹)保护基地,当年全村凤丹种植收益超过200万元。
小记
只因为村民的信赖,他毅然弃商做村官
在龙山村部见到胡太平,精瘦的身子,声音沙哑。提着竹篮的农妇笑盈盈的,坐在门口剥丹皮,他蹲在台阶上帮忙。胡太平是土生土长的龙山人,幼时家贫,初中刚毕业就随父亲上山抡起锄头开荒种地。及至壮年,他走出大山,利用当地特产“凤丹”资源,做起了药材营生。正当他的事业蒸蒸日上时,一场选举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96年4月村委会改选,他当选为村委会委员,面对村民的信赖,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经商的念头,做起了村官。1999年村民“海选”中他以绝对高票获选村民委员会主任;2002年支部党员大会上,他不负众望,成功当选为龙山村党支部书记。
语录
每个人想法不一样做好事也不能硬来
“在村里,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就算你是做好事,也不能硬来。比方说修路是为大家好,但有的村民就不乐意,觉得占了自家地。我说自家有几亩山林,你要觉得亏了,到我家林子有多少损失就砍多少树,算我的。”
“这些年修路花了不少钱,也不能样样找政府,一部分是村民自筹的。早年跟我一起卖丹皮的的兄弟生意做大了,回来一起吃饭,我说你生意做大了,也要为村里考虑一下,毕竟你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我这个人“脸皮厚”,遇到难打交道的村民,端壶茶天天到人家屋里坐着,一天不行就两天,两天不行就三天,直到工作做通为止。”(韩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