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三成消费者遭遇银行销售误导,30%理财产品未获风险提示,亏损及纠纷频发……种种乱象使部分投资者面临本息难保的困境。记者调查发现,理财产品误导销售屡禁不绝,而产品设计缺陷、层层转手分成、维权困难重重,使投资者面临巨大风险。(10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
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人,无不期望财产保值增值。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理财者来说,银行的理财产品几乎沦为蚀财陷阱,资产不但无法保值增值,反而越理越少。正如“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同样有风险,同样需要谨慎,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理财者在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甚至财产贬值后选择和银行“ 秋后算账”,甚至对簿公堂呢?这其中银行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现在银行推出的各类理财产品,其投资和收益的计算方式都很繁琐复杂,再加上各种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一般的理财者根本就看不明白,只能听从银行工作人员的建议。而银行工作人员为了完成银行分配的销售任务,或者为了多卖理财产品拿提成和奖金,总是故意夸大理财产品的收益却对其中存在的风险避而不谈,给理财者一种只要买了就稳赚不赔甚至能发大财的感觉。这种信息上的不对称,导致很多消费者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被严重误导。
银行出售理财产品以获得收益没有错,但不能为了多卖产品就不顾理财者的资金安全和风险,不能利用信息不对称而采取诱导甚至欺骗的手段让客户购买自己的理财产品。银行对理财产品要秉持客观推荐的原则,对风险尽到必要的告知责任。同时,投资者也应该清楚理财产品是有风险的,出现零收益是正常现象 ,购买之前要有心理准备。
即便有了消费者的理性和银行的责任与自律,也还是远远不够的。很多银行之所以为了销售理财产品不择手段,主要是因为缺乏严格的市场监管和处罚机制。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多数银行自然会选择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忽视甚至牺牲消费者的利益。因此,监管机构切实加强监管力度,确保理财产品的规范销售,对于违法违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和问责,才能真正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