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公映了最新制作的电影《社交网络》,首映伊始就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在多' 家电影网站被评为五星级影片,好评率达到95%以上。影片也得到了中国观众,特别是正在华夏大地如火如荼的创业和创投事业中辛勤劳作的从业人员的广泛关注。
这部带有纪实和传记风格的故事片为公众讲述了facebook.com网站的从研发到确立成功的早期创业史,非常值得一看。凡近年去过美国的人无不为社会生活中facebook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所折服。很多大中小型企业把在facebook上的' 博客当做公司发布消息,推广新品,联络客户的最重要纽带,以facebook庞大的用户网络为宣传阵地,取代甚至放弃了以前作为必须的企业自己制作的网站和各种其他市场手段。公共生活中以facebook为平台的事例不胜枚举,民主党人奥巴马的支持者在2008年竞选中募集青年人捐款,刚刚过去的2010年美国中期选举中共和党的支持者“茶党”又以facebook为舞台开展群众活动,2010年11月8日84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入住”facebook,都是最为生动的例子。
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全球最大社交网站facebook是20世纪下半期逐渐兴起的信息技术产业中,继IBM、微软、yahoo、Google传承下来的巨无霸明星企业家族中的最新成员,而社交网站作为一个行业本身就是由facebook发明和奠定的。微软和资深华人企业家李嘉诚曾在2007年分别以2.4亿美元和6000千万美金巨资获取了仅占Facebook1.6%和0.4%的无投票权的股权。当时facebook还面临myspace等一系列竞争对手的挑战,4年过去,当时看起来价格高得惊人的投资被证明是远见卓识的。李嘉诚先生从制造业起步,历尽商海沧桑和风云变化,相比另一个投资大师巴菲特,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理念和投资风格。
特别从2008年开始,facebook开始大幅领先竞争对手,社交网站行业高下已定,“先发优势”“大者恒大”“赢者全得”的聚集效应被facebook发挥的淋漓尽致,目前已把MySpace等同样从美国起家的同行抛在后面,甚至超越了微软、google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超大型跨国企业。
由于大多数观众和马克那个从哈弗到硅谷的生活圈子有一定的距离,发行公司为了最大程度的吸引观众,必须“言简意赅”的吸引眼球,影片的公关宣传中最常见的两句话一句是宣称影片是“一个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故事”,另一句影片的海报封面“你为了接触到5亿个朋友不可能不树立几个敌人”。整个影片以马克作为被告的各种' 法律纠纷贯穿,给人以官司缠身的印象,很多评论也给马克贴上“功利、无情”的标签,观众也被这些宣传导引到关注“性、金钱”这些永恒的主题上,但是在我看来这两句话丝毫不能概括主人公的精神实质。而且即便如此,影片中的facebook创始人马克也展现出了优秀创业家所需要的全部完美品质。
我不想批评影片的作者把本片做成了一个有些主题先行,立场偏颇的作品。我们都知道在艺术创作规律中,把时间距离越近的事件作为对象,把握作品的难度越高,本片讲述的故事是离现在几乎没有距离的重要而复杂的人物和事件,影片在人物刻画上达到的足够深度是不可多得和难能可贵的。
马克不像青春期的其他同龄男生那样看重性,电影以女性指责他缺乏普通人所具有的“人性”作为开始和结尾,而他的这个“缺点”和联合创始人爱德华多和女友纠缠不清,以及肖恩的放荡不羁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现实中,facebook的主要竞争对手myspace的创始人在把网站出售给默多克以后,“享受生活”,绯闻不断。而马克私生活非常严谨,多年来只有一个华裔女友。
马克非常善于抓住机会,他不断的从日常生活中受到启发,融入自己的思考和学习,并且有立刻行动,付诸实践的能力。他一切以事业为重,分得清主次。为了网站开通,让同学爱德华多成为共同创始人。他善于学习,不顾爱德华多的反对坚持向Napster创始人肖恩请教。他以工作为乐,在爱德华多从华尔街打来电话问在加州是否找到什么乐子说回答工作就是乐趣。
马克把他热爱的事业看得高于一切,对事不对人。他对爱德华多取消支票影响公司的进度的行为非常愤怒,一般大众会质疑马克是不是借题发挥、过河拆桥,让肖恩取代了爱德华多作为其最好朋友的位置。但是在原则面前,他对大是大非从不含糊。例如后来,当肖恩传来和未成年少女吸毒,还试图掩盖,大事化小的消息的时候,马克严肃的指出其对公司发展带来的可能后果,坚决和他“划清界限”。马克有情有义,在肖恩赶走爱德华多最具冲突也是最为关键的一场戏中,扎尔伯格提醒他“没有必要这样说话”。在和双胞胎温克莱沃斯兄弟的谈判时提起爱德华多是“mybestfriend”(我最好的朋友),他的语气平直而坦诚,相比之下爱德华多的律师讥讽马克“最好的朋友为6亿美元起诉你?”看起来并不是一种无懈可击的嘲讽。
马克对财富拿得起放得下,有一种大局的金钱观,懂得“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道理,他不断适时引入合适的人才和资金,很好的掌握了创业和融资配合的节奏。在2006年,Facebook还在初创期的时候,马克拒绝了yahoo出价10亿美金收购,为很多人所惊叹,而历史证明了他是对的。爱德华也和facebook和解,赢回了共同创始人的荣誉,他的15000美元也是投资史上回报最高的案例之一。
如果了解了优秀创业企业的曲折经历,成功背后的巨大付出,才会深深认可马克这样的人物充满同情,与其“心有戚戚”,以致在普通观众看来一部涉及巨额金钱,看似平淡的故事,其实催人泪下。
影片的电影手法非常娴熟,没有那种处理时间距离过近的题材的浮躁感,反而带有几分艺术片的含蓄。但是影片为了用穷学生和富家子弟做十分鲜明的对比,对马克进行了矮化。剧本的作者曾对媒体说电影就是电影,需要娱乐,在设计上为了加强冲突和戏剧效果,对人物进行了艺术处理。实际上,对于亚洲观众,1米80以上的马克本人形象绝对算得上是高大英俊的阳光男孩,不是“只会坐在小黑屋里的宅男”,也不是影片中的略显寒酸的形象。抛开对人物角色进行的艺术创作,影片大体反映了facebook的创业史的轮廓。这里补充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双胞胎温克莱沃斯兄弟在和facebook和解后,接着又和他们委托的律师事务所进行了昂贵的诉讼,并且最终败诉,支付了千万美元以上的律师费。
对于中国观众,中国也作为一个有趣的元素出现了多次,影片第一句就是以中国天才比美国人口多开始的,肖恩请马克三人吃饭在中餐馆,片尾倒数第二条消息是温克莱沃斯兄弟获得了北京奥利匹克划艇比赛第六名作为结束。
说起马克在现实中的口碑,俄国' 互联网投资大鳄DST公司这样回应关于他们参股Facebook价格过高的评论“只要马克继续担任CEO,DST就会不断增持facebook”
综上所述,本片是一部能在其中找到创业和创投行业所有关键要素的非常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而在艺术上,又如《纽约客》的一个影评家所言“一部完全可以成为代表其时代和地域的一个象征的电影。是一次对社会阶级、行为、伦理和一位天才的高度专注的精明观察。它有着这次网络革命的高度兴奋,和金钱世界翻江倒海吞噬万众的磅薄气势。”。时光流逝,改变人类生活的创新不断在美国诞生,电影作为一种形象化的高度概括,给我们以巨大的启迪。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有步入滞涨的危险,如果这是真的,对于经济社会还没有全面发展起来,各种矛盾有如喷发前的火山的中国社会后果可能非常严重。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包容性增长等一系列与时俱进的观点和主张,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压力越来越紧迫,不断以更高的高度思考如何真正建立一个以创新为荣,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社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要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