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开发乡村' 旅游、推进土地流转,小岗村人均收入已突破万元,大大超过安徽省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这个被农村问题专家看成中国传统农区缩影的“改革第一村”30多年来不断演绎着改革创新精神,正大步向发展快车道迈进。
破桎梏跨越温饱线 创示范争进富裕门
站在小岗村头,眼前呈现的是一座现代化村庄。双车道沥青路面的“改革大道”连接省道,两边是标准化的农田或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新建的小岗游客集散中心设施完善;再往前是修建一新的“好村官”--沈浩纪念馆;沿着改革大道左拐进村,马路两侧一栋栋徽派新民居让人赏心悦目。
“一夜跨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进富裕门”。35年前,小岗农民率先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大幕,但由于诸多原因,经济发展一直不遂人意,因而饱受外界非议。
安徽省财政厅选派干部、现任小岗村第一书记张行宇坦言,从1978年到2004年,小岗村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在经济体量、村容村貌、农民收入方面并没有太多变化。
近年来小岗村力图打破这一僵局,推动土地流转,并以创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为契机,开启新一轮改革,仅2012年就实施了包括改革大道、游客集散中心、土地平整、教育提升等近三十项工程,力图打造成美丽乡村的代表,再成新示范。
年逾70岁的“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如今是农家乐“金昌食府”的老板。他把当年冒着风险分得的田地租了出去,交由种粮大户发展规模种植,自己则在家经营农家乐,年收入十多万元。“小岗错过了上世纪沿海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机遇期,眼下要想富裕,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儿”深情地说。
提升经济软实力 探索管理新模式
宗族矛盾、等靠要思想被认为是此前阻碍小岗村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虽然现在村庄美了,村民收入高了,小岗村却没有止步。“硬件建设完成了,我们工作重心转入软实力建设。”张行宇说,小岗村正在开展一系列乡风文明和乡村文化建设,力图提升小岗村民的凝聚力和经济软实力。
“小岗就像个人,前些年睡了一觉,现在醒悟了。”已经80岁的大包干带头人关友申领着孙子,在环境优美的石马社区悠闲地散着步。不远处,小岗村首届篮球赛扣人心弦,吸引着村里的男女老少争相观看。
“以后我们还要发展村民文化队,自排自演自唱曲艺节目,作为小岗村的民俗演出。”村副书记余谦说。现在小岗村请了两名专业的老师正在对村民进行民俗演出培训,不久,游客们将在小岗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凤阳花鼓等民俗表演。文明户评选活动也开展得热闹非凡,以此提升村民的文明卫生意识。
小岗村还探索成立了小岗创新发展有限公司,按集体所有、民主管理、收益共享的原则,使壮大集体经济有了新路。去年公司收入突破400万元。集体经济壮大了,民生投入便有了底气。从2011年开始,小岗村对新农合、农作物' 保险(' 放心保)和16周岁以上村民的' 养老保险等进行集体购买。今年还为家庭困难村民建立数据库,给予定点结队帮扶。不少村民告诉记者,现在小岗发展好了,原来嫁出去的姑娘都想把户口迁回来,再做“小岗人。”
张行宇介绍,小岗还在筹划成立村民理事会,搞村民民主管理,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
改革有曲折 致富有过程
“改革第一村”的光环,让小岗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不久前,土地流转出现抛荒、以租代征等“走样”现象,外界再次聚焦小岗,指责明星村的土地“乱流”现象。
记者看到,位于村主干道旁、占地千余亩的GLG产业园,兴建三年多,至今发展不如预期,部分厂房外长满荒草,有的车间已经停产。村民抱怨:“可惜了土地。”靠土地发迹的农民,爱地如命。一些大包干带头人痛心疾首地表示,政府要管,别让农民再心疼。
小岗村领导班子不回避矛盾,一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土地流转中出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曲折和教训,我们正在研究解决。据了解,目前,凤阳县已经成立工作组专项调查,一些抛荒地也先让农民种上了。
安徽学者王开玉认为,改革第一村不可能总是勇立潮头的改革先进村。实事求是地说,小岗只是中西部众多资源平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普通村,对于这样的村,发展得失必须尊重现实,客观看待,任何超越其现实发展阶段水平的要求都无异于拔苗助长。
凤阳县委书记' target='_blank' >张勇认为,小岗发展的成就和问题也是中国现阶段发展的一个缩影,改革没有穷尽时,发展致富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断创新思路,大胆实践,才是对“大包干”精神的最好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