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称“食用油企业大面积停产已现先兆”,国家发改委在其官网称媒体报道严重失实,《第一财经日报》和《华夏时报》则站出来坚持报道无误,对发改委说法不予认同(12月15日《扬子晚报》)。
支持媒体站出来叫板部委,如果确实报道了假新闻,那么应该承认并道歉,澄清事实和真相。如果坚信报道为真,那就应该站出来与部委据理力争,政府部门也只是一个机构而已,他们并非永远掌握着真理,也从未垄断着真相,媒体如果害怕部委不高兴而保持沉默,那等于承认了自己报道的是假新闻。
有些部门口中的“假新闻”,很多时候并不是媒体真报道了假新闻,而是掩饰真相的一盆浑水,甚至可能是一种政府公关策略,比如著名的“假新闻试探法”(向媒体放出风声,遭到民意反对后,立即辟谣称媒体发布了假新闻)。
很好,媒体终于站出来向部委说不了:政府部门并不掌握着裁决权,不是说你说媒体报道失实,媒体就真的失实了。掌握着裁决权的是事实和真相,让事实和真相来裁决媒体和部委到底谁在说谎。这一次媒体非常有底气地拿出了相关录音及文字记录作为依据。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掐架,不是简单的新闻真假之争,而是话语权上的一次博弈,这样的博弈应该说益处很大。
首先是打击了“信息垄断权”。在新闻信息上,许多政府部门一直有一种信息垄断意识,认为本部门是本行业和本领域相关信息最权威的发布者和阐释者,只有本部门发布的、经本部门确证的信息才是正当的,而其他途径获得的信息都是不可靠的,都是非规范信息源。而不相信信息垄断的媒体记者采取自己的途径所采访到的信息,当然也是正当的信息来源。甚至由于部委只是听下级汇报而获得信息,而媒体则是扎扎实实自下而上的采访,汇报,经常听到的信息是假的,而一线采访才能看到真实情况,采访应该比汇报更可靠。比如这一次关于食用油企业停产的新闻就是如此,发改委是听企业汇报后作出的判断,而记者则是通过采访获得的信息。
然后是信息真假的裁决权。许多政府部门总喜欢作裁判,动辄说媒体报道了假消息。媒体想宣示的价值是,消息是真是假,政府部门,尤其是作为利益相关的政府部门并无权裁决,要由证据和事实来判断真假。
再就是政务的公开。媒体的这种叫板,其实也是在倒逼政府的信息公开,由于政府新闻发布的缺位,舆论信息非常混乱,政府捂着新闻,人们只好去猜,于是让信息真假难辨。如果总在指责媒体报道了假新闻,可是在发布真新闻上又缺乏作为,这样渐渐地,对媒体的指责就不会再有人相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