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快钱大多是在赚货币,而赚慢钱则更多的是在赚‘价值’。”为了创造自己所喜爱与认可的价值,喜爱老手艺的' target='_blank' >李文一放弃了令人艳羡的高薪和机长职位,在这个木工技艺与文化濒临断层的年代,开始了自己循序渐进的微利长跑。
文/本刊记者 张瑾 摄/本刊记者 陈耀国
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或许在脑海中都留存着这么一份记忆:那时候家里或多或少总有那么几件弄堂里张木匠或李木匠做的家具。在一些手巧的人家,甚至还不乏爷爷、爸爸或是叔叔伯伯们的“作品”。但遗憾的是,随着城市工业化的不断加快,这些充满质朴风情的敲敲打打似乎正渐渐变得乏人问津,枯萎成只存在于童年记忆中的那一现昙花。
但就在这个木工技艺与文化濒临断层的年代,喜爱木工这门老手艺的李文一却甘愿放弃令人艳羡的高薪与机长职位,毅然投身于这方“寂寞”的天地赚慢钱。他将自己的创业看作是一场微利的长跑,他说:“对于文化和技艺的传承,我或许做不了什么,但能改变一点就改变一点。至于盈利,只要有好的规划和积累,量变就能引发质变。如果喜欢,为什么不去行动呢?”
“价值”创业重传承
与传统意义上嘈杂凌乱的老厂房不同,李文一的木工俱乐部坐落在风景秀丽的M50半岛文化创意园。走进这间名为“堤旁树”的木工坊,迎面便是五六张巨大的操作床,左侧的墙面上悬挂着扳手、凿子、铣刀、刨子、钻头以及各式各样的专业电动切割设备及测量工具。右侧的木料架上则整齐地叠放着包括白橡、铁杉、曲柳、胡桃、楸木在内的各式木料耗材,设备齐全,宽阔敞亮,俨然就是一座木工爱好者向往的“世外桃源”。
回忆起自己爱上木工的原因,李文一说他从小就和木料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我爸爸工作的科研基地建在农村,那时候的木料渠道很丰富,家具是请别人打的,日常用的很多东西也都是木质的。记得有一次,木匠师傅给我做了一把木头匣枪,在那个年代这是很稀少的玩具,可惜拿出去没两天就被偷走了。后来,我就开始试着自己用木头做比如皮筋飞机、陀螺、玩具、弹弓这样的小玩具。虽然做得很粗糙,但是看一眼基本就能仿个大概。我想自己喜爱木工的种子应该就是在那个时候埋下的。”
一晃数十载,李文一幼年时埋下的种子也在不断地破土发芽。即便早已在城市生活多年,但李文一依旧没有放弃对老手艺的这份执着。“一开始,我自己买了一套设备在地下室里打东西,但后来我发现这样的一人作坊在材料、技术、展示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于是就萌生了和‘木友们’团结起来,找个地方,凑份子办俱乐部的想法”。在李文一看来,木工不仅是一门精妙的老手艺,它还拥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美是不会无故产生的,经过历史积淀和考验的美和文化应该经久不衰地传承下去。所以我想要尽力留住这门手艺。虽说我们可能做不了太大太多的东西,但能留下多少,传承多少就尽力做多少。对我来说,这比做其他任何事都更有意义。人不能为别人活着,应该做些自己喜欢的、有价值的事,这之于我,就是木工”。
趣味课程觅商机
说做就做。2012年7月,李文一的“堤旁树”木工俱乐部在历经数月的筹建后正式成立。起初,俱乐部的运营并不乐观,日常开支主要依靠会员们的会费和股东们的补贴维系。后来,李文一在与各地会员的交流中发现,国内的木工学校及木工课程十分稀缺。“和全国各地‘木友’交流下来,我发现国内的木工爱好者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培训课程。虽说山东和苏州都有专业的木工学校,但这种学校纯粹是几年教学制的,并不适合业余教爱好者。木工文化要普及到家家户户每一个人,不可能依靠这类专业学校,这个行业的销售主要是依靠DIY来支撑的,因此,更需要业余的力量”。
于是乎,嗅到商机的李文一和俱乐部的骨干们行动了起来。他们以彼得·科恩的原版教材为基础,在保留传统老手艺的同时,进一步引进了部分先进设备及国际木工行业的前沿概念,开发出一套适合木工爱好者们的趣味课程。考虑到学员不同的时间需求,李文一制订了两种课时:一种是连续10天的全日制教学;另一种为每周两次,持续8周到10周的分段培训。在授课内容的编排上,自己就是个“过来人”的李文一讲究的就一个“实”字,他说:“我们的课程有三个重点。首先,是要说明白工具的基本结构和安全,这个问题不解决,学员就无法独立动手;第二,我们会帮助学员了解主要木材的特性,只有了解材质的特点,尊重它们,理解它们,才能驾驭它们;第三,就是操作的技巧和原理,比如传统的磨刀技能跟老师傅学要实践3个月,但我们会先讲清楚最核心的基础原理,让学员知道如何避免常见的错误和不足,短期内有效地掌握技能。”
有句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为在个人。从“堤旁树”木工俱乐部毕业的学员虽说并非个个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做个四角八叉的小凳子已绝对不在话下。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学员由李文一“领进门”后,还于后续的设计练习过程中自行琢磨出了一些辅助制作和清洁的小工具,找到了自己的小商机。而在口口相传之下,除了从事与建筑设计行业的学员们,不少其他行业的白领甚至女孩子也陆续加入了“堤旁树”这个趣味十足的DIY训练营。
快乐经营甘微利
谈起自己的商业定位,李文一说相比单纯意义上的培训班或是制作室,他更愿意将自己的木工俱乐部定义为一个传播、交流、学习木工文化和手艺的公共平台,而授课和参加全球各种木工协会、同好们的学习交流也已成为了他生活的主旋律。虽说俱乐部的利润并不丰厚,但李文一却乐在其中,因为在他看来,这一年多的创业让他结识了许多惺惺相惜的朋友,而“累并快乐着”的经营也为他带来了不少金钱外的衍生财富。“做木工的过程是一个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慢慢雕琢、慢慢打磨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制作者调动自己的智慧和情商,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既锻炼脑力也锻炼体力,所以能让人感觉活得非常充实。而创业过程与做木工相比,也堪称异曲同工。”这是李文一为木工事业下的注脚。
在一年多的发展过程中,“堤旁树”慢慢有了自己的' 微博,开出了QQ群和淘宝商铺,积累了1万多粉丝和1000多个活跃会员。至于财务状况,李文一也毫不避讳地说:“现在的盈利主要靠会费及培训,会员费用1000元/年;培训费用为4000元/期,包含半年会费。我们也在淘宝上出售一些木工工具和衍生产品。扣去场地租金、设备更新以及相关的人力成本,虽然利很薄,但基本能达到收支平衡。目前,我正在和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工具品牌接洽,同时申请政府补贴,未来会组织一些活动,扩大和丰富相关材料、工具及衍生品的销售,进一步改善教学和环境。现阶段,‘堤旁树’这个大家庭有5名正式股东,我还计划再邀请2到4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努力。”
虽说是在进行着一场“微利”长跑,但李文一这个崇尚厚积薄发的汉子对前景充满了信心地说:“在西方,手工业曾经一度迷茫过,但是最后还是回归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几个国家也都是手工业很发达的国家。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木工行业都是人类所丢不掉的。虽说目前国内对木工的重视程度还略显不足,木工文化和木工市场都显得相对小众,但只要有好的规划和积累,金子总会发光。”
关于赚慢钱:
Q:作为一个创业者,你怎么看待慢钱和快钱?
A:我觉得传统意义上的钱只是货币是替代品,承担的是一种中转价值,而并非“价值”本身。赚快钱大多是在赚货币,而赚慢钱则更多的是在赚“价值”。如果要赚快钱,我原本担任机长的薪酬要远远高于现在创业初期的盈利,但我始终认为创业更重要的还是应该慢慢赚取自己认可的“价值”。对于我而言,木工是我喜欢的,也是社会发展所丢不掉的。这种技术太微妙太美好,有打动我的价值,也能逐步获得货币化的回报,虽说发展需要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但这些等待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Q:有不少人认为,长时间微利赚慢钱会在一定程度上磨损创业者的积极性,很多人都熬不过这个积累期,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A:我一开始也有这样的经历。创业的过程难免会遭遇生活和各方面的压力,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常常会忙不过来。我的经验是,团结身边与我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入股一起努力,慢慢发展。就像“堤旁树”名字的由来:上帝告诫人们,要像湖边的树木一样,不忘支持你的河堤。人与人之间如果相互扶持,互相激励,相互感恩,齐心协力,就会好过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