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银行" 理财产品的“10万亿元时代”,即便是再完美的产品设计也不能独自确保如此庞大资金的效率与安全,适格销售毫无疑问成为了另一道防线。因此,在产品与客户之间,理财经理所扮演的兼具销售和顾问的角色同样举足轻重,因为他们正是10万亿元理财产品的“导航”,也决定着相当一部分产品与投资者能否做到风险匹配。
■本报记者 张 歆
在适当的时间遇上对的人,理财产品就会结出硕果,反之,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负面效应。
在10万亿元规模时代," 银行理财产品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作为直接面对客户的人员,银行的理财经理实际上担当着“导航”的角色,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这一人群的招聘门槛太低,重销售轻金融的情况比较普遍,这也就给理想状态的“精确制导”埋下隐患。
《证券日报》记者以购买理财产品为名走访了多家银行网点,被暗访的理财经理表现出来的专业性参差不齐,更有理财经理将银行代销的一款" 信托产品夹杂在低风险产品中向记者推销。
理财经理专业性参差不齐
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了多家银行位于西南二环的网点,包括国有大行和中小银行。在记者暗访的理财经理中,多数能够简要介绍本行理财产品,并根据客户要求选取部分产品做详细介绍。
但是,对于记者提出的相对深入的问题,比如几款类似理财产品之间如何比较选择、净值类开放式产品与传统封闭式产品的投资标的的核心区别、个人理财产品的配置建议等,多数理财经理的回答比较模糊且不具有参考性。多数理财经理向记者推介产品时,都仅以预期收益率和时限作为参考指标。
此外,某股份制银行的理财经理在介绍一款结构型理财产品(与某H股市场表现挂钩)时,表示该产品的最高预期收益率一般都能实现,但是官网信息显示,该行类似产品存在达不到最高预期的情况。
一家国有大行的理财经理在获悉记者比较关注高收益理财产品后,向记者推介了数款产品,其中包括该行代销的一款信托产品,而且并未特别说明该产品的特殊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