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令枪未响,各路“快”钱已争相冲上跑道,规则不明,乱象难免。
2010年6月中旬,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对外公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并决定自9月1日起施行,《办法》的发布首次明确了第三方支付服务的法定地位。
2010年年底,央行正式公布实施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支付机构从事支付业务的最基本规则、申请人资质条件等进行了细化,并宣布即时开始执行。随着该《实施细则》正式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业务也将走向规范化。
可以预期,在全新的政策和市场生态之下,2011年国内第三方支付行业兼并整合的大幕将拉开。
“快”钱热战
上海浦东" 陆家嘴(" 600663," 股吧)金融区,一幢不太起眼的写字楼的办公区里,整整一面墙上布满液晶显示屏,业务人员紧盯着屏幕上一刻不停地闪烁变化着的图表。
这是号称国内领先的独立第三方支付企业快钱公司每天都会出现的工作场景。据其公布的数字,2010年,通过该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交易的资金总量高达4500亿元人民币,换言之,这个昼夜服务的平台每小时资金流通量超过5000万元,每秒钟约1.42万元。
让钱“快”起来
快钱公司总部设在上海,北京、广州等中心城市均有分公司,截至2010年10月,它已拥有6700万注册用户和逾63万商业合作伙伴。
如果一切顺利,这家公司支付平台上的资金交易量2011年将达到10000亿元,2012年更会数倍增长至35000亿元。
快钱公司首席执行官关国光说,结算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说,受经济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影响,经济越发达,资金交易转换的频率就越高,而让钱的流通“快”起来,这是快钱公司命名的初衷。
2005年1月,快钱推出国内首个基于Email和手机号码的综合支付平台,标志着我国电子支付行业正式起步。
这一行业最初是为解决网上支付银行卡联网通用的问题而诞生,伴随信息技术的进步,很快发展成为业务种类覆盖网上支付、电话支付、充值卡支付、电子货币发行、集中代收付等多个方面的新兴行业。
尽管只是一个“五龄童”,但其成长速度惊人:自2005年以来,我国电子支付产业连续4年年均增长率超过100%,2009年交易量即达5766亿元。
中国信息行业知名研究和咨询机构易观国际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中国" 互联网支付市场(即线上交易)总规模达到7255亿元。该机构认为,到2010年底前,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将轻松突破1万亿元,估算金额可达10476亿元。
据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统计,我国境内已有各类电子支付企业300多家,它们大部分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其中既有快钱这类采用线上支付与线下支付相结合的“大支付”模式的企业,也有将各个银行的网关接口进行整合的电子支付组织。
监管介入 生态骤变
没有国家信用支持,缺少权威部门监管,全凭商业信用和产品创新,国内的电子支付服务获得了各大银行及金融机构、国内和国际知名企业,还有广大用户的普遍认可,这本身多少算是一个奇迹。
但是,当奇迹演变为常态,快钱、支付宝、财付通、易宝支付等名字越来越响亮,普通人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青睐甚至依赖这类第三方支付平台时,“正名”就是当务之急了。
有来自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的消息透露,2010年12月《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出台后,可能很快会正式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这意味着,快钱等众多在政策“灰色地带”破土而出的电子支付企业,有望名正言顺地在阳光下生长。
" 业界认为,首批有望获得牌照的第三方支付企业中,国字号的银联在线极有可能率先冲线,其他名额将由快钱、支付宝、财付通、易宝支付及资和信等几家规模较大的公司瓜分,排名靠后的其他企业成为“黑马”的几率很小。
据悉,在已向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申请领取牌照的56家上海企业中,有43家不达标,主要是一些提供预付卡和收单业务的企业,困扰它们的最大问题是,按照规定,申请牌照企业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
由于缺乏明晰的政策监管,行业中人对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一直都未达成清晰的共识,这让投资试水的民营资本如履薄冰。
以阿里巴巴旗下的热门网站淘宝网为例,按照它现有的交易流程,从消费者把货款打入关联平台支付宝,到确认到货转账,通常有近一周的时间差,巨额资金在“等待”过程中,是否会用作他途?一旦监管部门介入,可能会有更多问题浮出水面。
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曾经半开玩笑地说,支付宝随时准备捐给国家。也许,这不完全是一句玩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