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秋天的张朝阳,也喜欢在秋天做出重大决定,比如15年前的那个秋天。
1995年,张朝阳等在31岁生日那天,穿云破雾回到中国。这在当时被视为匪夷所思的反叛行径。当身边的朋友和同学都按部就班在美国求学、就业时,张却孑然一身,回国创业。而那时,中国" 互联网的目标用户、盈利模式等都处于混沌状态。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不得而知,支撑他内心的力量唯有“中国”和“互联网”,两个既清晰又模糊的概念。
这是一种几近赌徒的心理,他和他创立的搜狐,一度彷徨,几经失落,但最后他赌对了。如今,张不无得意地说:“有不少朋友后来陆续回国,但已经没有当初那么好的机会。”
不过,张朝阳绝非是个天才型赌徒。他的机遇更多来自其内心深处不断思考、焦虑和挣扎。“焦虑来自思想,无焦虑来自思想的止息。”张曾如此反思。这种个性使张朝阳能够敏感地抓住互联网每个机会,从门户网站、无线业务、网游、搜索、" 视频和" 微博等各个领域,都不乏搜狐身影。
同时,张朝阳爱玩、贪玩的个性也不断适时推动其事业发展。在麻省理工学院求学期间,当同学们都兢兢业业抓紧完成学业,赴华尔街等工作时,张朝阳却因贪玩,在学校花费了更长时间。日后,张朝阳将其视为“因祸得福”,有更多时间思考、学习,也能真正下定决心回国创业。
但短板也很明显,他容易忽视执行力和落实程度。在过去十多年中,搜狐的战略布局精准到位,但在各种领域的成就却千差万别。张朝阳主抓的业务从不落后,但非亲力亲为业务常常差强人意。
如今,搜狐正在经历“二次创业”,将战略重点主要定位于四大领域:web2.0、视频、搜索引擎和网游。这四项业务中,搜狐每个领域都有小成,但无一领先。
不管质疑和褒贬声音如何,这就是张朝阳和他创立的搜狐。
回国创业
《21世纪》:你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在美国应该能有一份优越体面的生活,当时你的朋友也很少回国创业,你是怎么下这个决心的?
张朝阳:我16岁离开西安到北京,性格肯定是西北人的性格。一般西北人都是按照道家的方式想问题。1995年10月31日我回国来做互联网这件事,一定是由一个北方人做出来或者西北人做出来,因为这个事情绝对反常。西北人或者北方人可以忘记脚下的东西就想着一个想法,就是说比较重视感觉,其它无所谓,不会在乎这些。
《21世纪》:你选择在生日那天回国创业,是故意为之?
张朝阳:我曾经说过对自己很不满意。小时候自学成才,后来考上清华,再到美国读书,我一直觉得自己处在边缘人状态,也经常下定决心去改变。回国主要是看到当年两大趋势:一方面是中国的崛起;另外一方面是互联网,我比较敏感把握了这两点。我提前三个月的时候从MIT辞职,决心要在三个月内找到一个能把我送回中国的工作,就把飞机票订在这一天(生日),11月1日到达北京的。
《21世纪》:一回到北京的感受是什么?
张朝阳:机场,没有朋友接我。我记得,回来第一个礼拜整天在睡觉,将近十年的那种劳累让我感觉睡好几天都睡不醒。当时想着,反正在朋友家,也不需要花什么钱,不用操心付房租问题,而且大不了回西安我爸妈还在那边能活下去,一下子精神放松了。每天睡十几个小时,睡了一周,然后就开始奋斗了。
《21世纪》:作为海归派创业者,你觉得与本土创业者有哪些不同?
张朝阳:容易把风险放大。在美国生活,每一步都非常艰难,需要学会开车、修车、找房子等等。我曾经把房子租给一个伊朗人,他特别蛮不讲理、不付账,要跟他打官司。不在美国留学的人容易过度自信,把事情想得过好,而海归派特别谨慎,做事情的风险意识特别强。
《21世纪》:如今你还是保持着那么紧张、焦虑的状态吗?
张朝阳:现在肯定是平和多了。那时候,太艰难了。
《21世纪》:你认为,张朝阳有今天成就和他的家庭出身和童年经历有关系吗?
张朝阳:我曾研究过一些有成就的人,结论是获得成就是需要基础的,即:成功一定要三代。就像美国的犹太人到纽约第一代人都是摆地摊、洗衣房工作,第二代小孩有这个基础,孙子辈开始当医生等。我外公是老革命,他辉煌的革命生涯可能会对我们有一些影响。我父母都是医生,上的是西安医学院,这一点来讲还算出身书香门第,从小有知识的基础。
再度披挂上阵
《21世纪》:你曾经认为畅游已经上市,旗下也有几大得力干将,自己可以出世。现在,似乎又恍然醒悟,重新入世。为什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