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培训师,求求你别再忽悠了”的新闻被频繁曝出,让这个看似高端大气的行业在人们心中蒙上一层黑雾。于是,培训师在一般人眼中产生两种极端的印象,“大忽悠”与“高端讲师”。
一些人认为,培训师的“学生”几乎都是企业高管,能赚多少钱,就看你“忽悠”的功力有多强。培训难道真的有这么乱吗?还是被一条臭鱼腥了这一锅汤?请看“金牌讲师”杨佩昌为我们讲述圈子里的这点事儿。
投资与理财 邹雨萌
杨佩昌是多个大型机构的特聘高级讲师,是圈内知名的“金牌讲师”。他曾先后就读于' 德国莱比锡大学、北京大学,师从德国经济政策协会主席哈瑟教授,从事欧洲经济政策与中欧贸易研究,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倡导者。这些经历,让杨佩昌与其他培训师不同,他涉猎的范围更广。
讲师与学者,杨佩昌更像是后者。在百度搜索栏中打上他的名字,几十页的搜索内容几乎都是他的各方言论,关于经济、关于改革、关于民主等等话题,他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写成文章或成为课题。善于发现问题,并惯于思考,这是每个学者的共同特征,这一点在杨佩昌的身上异常突出。但他又将这些揉进了课程中,且融会贯通,搭配适宜。
“学霸”时代打好了基础
高谈阔论似乎是培训师们的通病,他固然也摆脱不了,但与他攀谈,却似一见如故,总有聊不完的话题,两个小时的采访,结束时竟有些意犹未尽。他笑称,这也是他多年培养出来的本领。如今妙语连珠的杨佩昌,其实在学生时代是个非常内向的优等生,从初中开始就频频获奖,到德国后的研究生课程仍旧门门功课第一,德国某报纸还专门为此写了篇文章刊登。用现在流行的词儿来说,当年的杨佩昌就是“学霸”、“考霸”的二合一。
由于德国的教育机制与中国不同,致使杨佩昌每个科目至少要读上三五本书才能过关,一学期下来,几乎要读50本到100本书,这也为他的博览群书打下了基础。而每天这样苦心钻研,加之在外国留学,他也体现出了大多数留学生都有的问题,即性格内向,不擅与人交流,很多时候,他都习惯将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从内向的性格到如今站在讲台上,面对上百人高谈阔论,一切还要源于德国的教育。杨佩昌至今仍很庆幸拥有在德国留学的经历。
在他读研究生时,所在的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上台演讲,并且回答其他同学提出来的问题,才有资格进入考试环节,否则将失去考试的机会。那意味着杨佩昌将要在数百人面前演讲,这对当时的他无疑是最大的挑战,但为了考试,还是要努力尝试。
于是,他想出个办法,把演讲的内容先写出来,然后反复背熟,应该问题不大。但现实是残酷的,虽然他已经将演讲稿倒背如流,但站在台上那一刻,仍旧浑身冒汗,大脑中一片空白。最后,授课老师网开一面,让他照着演讲稿念出来,杨佩昌才过关。
“当时怎么念完的,怎么下的台,怎么回答的问题,全不记得了,整个人都懵了。”杨佩昌笑着说。但也是这样的经历,让他有勇气站在演讲台上讲课,并从此欲罢不能。“回国后,没有机会让我站在讲台上高谈阔论,还有点不适应。现在做讲师,也照样讲课,但如果人少了,我还提不起兴致呢,人越多,我越兴奋。”
独树一帜的发散思维
杨佩昌认为,中国的教育好比计算机的硬盘,人们不断地把知识内容放进去,它只有存储功能。德国的教育更像是计算机的处理器,当它接收到大量内容时,会自动分析数据。中国教育出来的学生更善于运用已知去创造,而德国教育下的学生更善于去创造未知。
从学生时代开始,杨佩昌就已经与别人不同,“学霸”的成绩绝不是“死读书”得来的,即使是学习,他也能找出不同的技巧。“我当时的同学,每个人都捧着好几本书,每天在看,但很多专业的书由于语言问题,是看不懂的,久而久之,也就放弃了,考试当然考不好。我从不死读书,而是找方法。读书时,我们每科的老师都有自己的个人网页,上面都是他们主要研究的课题,我每次都先去看他们的网页,先找出他们研究课题的中心思想。研究透这些,你就懂了一多半了,然后再去看书,没必须要看那么多,看一两本就够了。这一两本也不用全看,找到重点的几部分仔细研究,就基本没问题了。”
除此之外,杨佩昌还会主动去找教授或教授身边陪同研究课题的博士,一顿饭或一杯咖啡,就能从他们的身上聊出课题的中心思想。他甚至还会去联系当时在某方面非常权威的经济学家,从对方那里获取更多资讯,从而更好地完成课题。运用这样既有学术又有头脑的学习方法,你可能也离“学霸”不远了。
多年的经验积累,杨佩昌在方法和思维之中,更在乎后者。他始终认为,一个发散性的思维,无论任何事都能运用,而方法一定只能针对某一类的事情。很多人都在思考,为什么那么多公司高管要听一个可能从没管理过公司的人来教自己如何管理?杨佩昌坦言,如何让人信服,这对培训师是最重要的问题。
“ 很多讲师在台上大刀阔斧地谈理论、讲模式,会有人听,但久了,台下肯定有人坐不住。人家都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为什么要坐那儿,听你谈大道理?我讲课的时候,首先会从他们的问题入手。每个来培训的人都是有目的性的,肯定都是为了解决公司的问题。我在之前就会稍作了解,针对他们的问题,给出解答,共同探讨,从而吸引对方。让他们认为,我站在这儿不是忽悠,而是真正的了解并且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当然,我从不会为对方提供某种方法,而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结合他们的问题,共同探讨出某种思维方式或途径,这会使他们更信任你。”
师傅领进门 修行看个人
每个行业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每个从业者的道德素质和专业高度也都良莠不齐,只是培训师这个行业的工作性质更为敏感,开放的就业环境和高收入,让人们浮想联翩。
杨佩昌认为,大家通俗的理解,能说会道、能忽悠人的就能做培训师。事实是,这些人具备可以作为培训师的基础配备,如果只有这点儿能力,那也就只能做最普通的培训师,面对的客户可能连中端都谈不上。
培训师分三个阶段,普通培训师可能只是讲讲课;中端的培训师则是在与客户交流的同时,自己也在学习,更多的是思维理念的交流;最高端的培训师几乎每天都闲云野鹤,他们肯定有自己的一套管理体系,不用自己操劳,也能让自己的员工管理好公司。但无论哪个等级的培训师,首先必须有一定的视野,要看万卷书,行万里路。
杨佩昌作为金牌讲师,始终强调学习才是让自己前进的唯一手段。“怎么样才算是成功的培训师?客户信任你。怎么样才能让客户信任?能够为他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式。怎么样才能为他们解决问题?需要你有丰富的阅历,深厚的知识储备。所以,我经常到国外的企业去考察,学习他们如何管理公司,看他们遇到困难时是如何解决的。这些经验会让你在授课时有更全面的思考,如果只停留在最初,那你始终都进步不了。”
对话杨佩昌 挖掘潜能,提升优势
投资与理财:您认为讲师和老师的区别是什么?
杨佩昌:他们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在于同样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差异在于角度不同。我认为,老师始终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你,而培训师则应该和客户是对等的,应该站在平等的角度,去帮助他们分析环境、探讨方法,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果你站在一个非常高的角度,去教育这些管理者如何管理,他们一定会产生排斥的心理。
投资与理财:一次培训短则一天,您如何保持他们听课的兴奋度?
杨佩昌:上课时,每个人的集中度大概只能维持15分钟,这都一样。过了15分钟,会很难再集中,问题就在于培训师如何利用这15分钟。我讲课之前,会先了解他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我会将探讨这个问题解决方式的内容放在这15分钟之内,确保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当然,一个问题的解决方式不可能在15分钟内讲完,如果我觉得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我会继续讲下去;如果觉得他们的兴趣渐渐淡了,我可能会简单地做个延展,然后等下一个15分钟的时候,再引起他们的注意。当然,无论抓没抓住他们的兴趣点,首先我要确保我的课程是连贯的、完整的。
投资与理财:参加培训的人素质良莠不齐,人数多时可能上百人,您如何控制课堂气氛?
杨佩昌:这也是有方法的。在所有的培训人员中,一定有四种人,第一种,是领导型的人,就是说在一群人中,他最活跃,最能带动气氛;第二种是质疑型的人,他总喜欢质疑你,认为在某件问题上,你讲得不对,他懂得更多;第三种是捣蛋型的人,捣蛋的方式很多;第四种是追随型的人,这种人在培训人员中占大多数,没有什么意见,跟风。我在讲课时,大概用15分钟,就必须找到这四种人,然后吸引住第一种人,抬高第二种人,对第三种人见招拆招。搞定这三种人,第四种人也就没问题了,这一堂课下来基本就会很顺利。所以,作为培训师,看人的眼光一定要快、准、狠。
投资与理财:如何从普通培训师做到金牌讲师呢?您能给求职者一些建议吗?
杨佩昌:其实,核心的要求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积累丰富的阅历,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如果是刚入行的培训师,我建议,你可以先给身边的朋友讲课,朋友会给您最忠诚的建议。吸取这些建议,改掉自己的毛病。然后多看书、多讲课,尽量涉及面广一些,积累实战经验。当你认为你的经验足够时,你就要思考如何进步。
这时,你需要了解自己最擅长哪个领域,然后对这个领域深入研究,研究透了。每个培训师都必须有自己非常擅长的一个方向,这就是你的标签。进入你要钻研的领域后,你要观察这个领域内其他的培训师,他们有什么优点?在讲课时有什么特点值得你学习?学习到他们的优点后,你还要挖掘你自己的特色。为什么别人不找他而找你,这就需要你有非常独特的个人特色。如果做到这样,相信你已经是一位成功的讲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