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13年是“" 互联网金融元年”,过去的半个月则清晰的表明,2014年互联网金融迎来了一个爆发式开局:余额宝规模冲上2500亿。近日," 苏宁云商(" 002024," 股吧)易付宝的余额理财产品“零钱宝”正式上线,就在同一天,“微信理财通”在拿到" 证监会批文后,于当晚22时开启试运行。余额理财的巨大利益让此前一直颇为矜持的传统金融机构开始动心。近日,平安推出社交金融产品“壹钱包”,工行、交行等均有类余额宝理财产品面世。众多银行纷纷进军余额理财,保卫自身存款的同时,也让互联网金融的格局在混战中生出变数。在这一系列的因素铺垫融合下,触发了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式井喷。
本报记者 武岩生
余额宝的成功或无法被复制
采访中,分析人士称,虽然2014年开局多家机构纷纷进军互联网金融,但短期内余额宝的成功很难复制,阿里巴巴集团占网络购物的比重之大,是其它互联网无法比拟的。正如艾瑞数据显示,去年三季度,B2C(商户对客户)按交易规模计算的市场份额中," 天猫占据51.1%," 苏宁易购仅占4.4%,远远低于天猫、京东和腾讯电商。即使是移动客户端,淘宝也占据76.6%的绝对优势,而苏宁易购的占比仅为0.8%。
即使是此次和微信成功牵手的" 华夏基金,似乎也很难预测其发展前景。正如上述大型电商负责人所称,尽管微信被广泛使用,但它的生活联系度仍然偏低,即用于购物的少,如果未来购物轻轻扫一下,就可以实现轻松购物,移动消费时代真正来临,理财通才有望与余额宝相抗衡。
如" 马明哲也坦言,金融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文化以及各个业务之间如何进行有效整合,成为摆在平安面前的最大挑战。不过,面对阿里、腾讯等竞争对手,纵使马明哲和其他“二马”的关系再好,但市场还是市场,一场硬仗无法避免。
银行集体进军余额理财
不仅互联网企业动作频频,传统高富帅的银行业也无法坐视互联网金融对其存款的蚕食。
在平安等银行出手后,国有大银行也开始行动。某行推出的“货币基金实时提现”业务,号称客户一旦对所持有的货币基金进行赎回,资金可以实时入账,真正实现“7×24小时资金T+0到账”。
另一家国有银行推出“天天益”产品,方便客户将该行卡里的活期余额及时转换成货币基金。
此外,建行也正在筹备代销渠道T+0业务的上线,另有多家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在与基金公司接触。银行全面反击“余额宝”的大幕已拉开。
一位银行人士说,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来说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倘若银行推出类余额宝产品,很大一部分活期存款可能会被货基取代,资金成本会推高;若不推出,其存款规模迟早会被类似业务侵蚀,造成资金和客户的双重流失。
“对于银行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需要一个反应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的银行长,有的银行短,但刚一开始大家都是互联网化,把线下的产品和服务搬到线上,拓展服务渠道,真正转向互联网金融却并不容易,需要全行上下统筹,甚至整个集团的统筹定位。”一位股份制银行零售业务部的人士分析称。
对传统金融冲击力如何?
面对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金融,分析人士的看待相对冷静。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银行(" 601988," 股吧)业研究中心的" 郭田勇主任认为,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上缘于国内金融领域的开放程度不够,传统金融机构的创新力度不够。他指出,目前互联网金融尚未触及银行的核心业务,更多冲击只体现在零售业务和小微企业上。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杨涛也认为,传统金融机构没有必要妄自菲薄,或者非要去赶时髦搞电商平台或P2P网贷,而是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和修正已经实施的互联网技术创新策略。
毋庸置疑,很大程度上,互联网金融更看重用户体验,而传统金融机构首先强调的是监管,其次才是用户,二者思维模式的不同,决定了其发展进程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