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过年,最大的乐趣莫过于拾年炮。
按照过年习俗,最早的炮声应该是从祭灶那天开始。传统的说法是腊月二十三那天祭灶,我们这儿却习惯在腊月二十四祭灶。这天,全家老少一齐忙活,把家里打扫干净,准备迎接新年。吃晚饭之前,放上一挂鞭炮,当家人把从集市上请来的灶爷像贴到灶门前,燃上一炷香,祷告两声,过年就此拉开序幕。
祭灶时放的鞭炮,同时也是孩子捡拾的第一场年炮。放炮时,有的炮竹焾子被炸断,或者鞭炮编得松散,等不及引燃就落到地上成为哑炮。孩子们就可以把它们捡起来,当作自己的战利品。一挂鞭炮放完,总能捡拾到不少哑炮,这些哑炮就成为孩子们最好的玩具。可惜的是,祭灶时家家户户放的鞭炮都比较短,孩子们拾起年炮来总觉得不过瘾。
到了年三十,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孩子们在这接天扯地的鞭炮声中东跑西蹿,听到哪家门前的炮声响起,便一窝蜂地拥向哪家,抢着捡拾落到地上的哑炮。而各家各户的大人们,也似乎在等待这一时刻到来。有的把鞭炮挂在院门上,有的把鞭炮绕到竹竿上挑起来,有的把鞭炮搭在门口晾衣绳上。甚至有的会别出心裁,把长长的鞭炮曲里拐弯缠挂在树枝上,来炫耀自己家的鞭炮之长。到自己家拾年炮的孩子越多,越能证明这家的人缘好;燃放的鞭炮越长,越能证明这家的日子过得殷实。
除夕夜到来了。这真是一个不眠之夜。这一夜哑炮收获得多与少,将左右年后孩子们的开心程度。最有利于拾年炮的,是自家放鞭炮的时候。因为自家燃放的鞭炮,时间最好掌握,拾炮的位置也最好控制,还有可能是自己亲自点燃鞭炮,别家来抢拾年炮的孩子对自己也谦让三分。这个时候,聪明的孩子会在点燃炮焾子之前,悄悄地把辫得结实的鞭炮抖上几下,让它松散开来,这样,燃放时鞭炮炸得就“迟”一些,掉落的鞭炮会更多一些。更聪明一些的孩子,会乘大人不注意,直接从鞭炮串上揪上几个藏在口袋里,留作日后向伙伴玩炫耀。对于这些小动作,大人们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有看到。过年不就是让孩子们图个开心吗。
自家的鞭炮放完后,孩子们的心里就长了草,总是惦记着邻居家的鞭炮声。在大人们善意的喝斥声中极不情愿地扒完饺子,便呼朋引伴,向没开饭的人家走去,等待着下一家喜庆的鞭炮声。而乡亲们似乎也故意把吃饭时间错开,给孩子们留足
抢拾年炮的时间。从傍黑到
晚上七八点钟,鞭炮声一直
不断,让孩子们过足拾年炮
的瘾。
新年钟声响起时,孩子们早已被接年的炮声炸醒。揉揉睡眼,套上棉袄,蹬上棉裤,捂上棉帽,趿着棉鞋,鞋带都来不及系就飞奔出门。到了院里,看到大人已把鞭炮挂起来了,于是,先拾自家的鞭炮。拾完之后就赶紧往下一家跑去。这场年炮捡起来比晚上更加有趣,因为大人们起床有早有晚,能从凌晨一直捡拾到天亮,和早饭前的鞭炮声连接到一起,直到大年初一的太阳高高升起。强势的孩子,能把哑炮塞满所有的口袋,送回家去,再去进行下一轮的抢拾。
点哑炮时,有焾子的,可以当作散炮来燃放,乘人不注意,扔到人屁股后,“呯”地一声响,吓得人一蹦。还可把哑炮的一头剥开,露出半截药焾,用香火一点,哑炮就变成了花筒。再有,就是把哑炮剥开,黑的火药白的火药收聚到一起,聚成一小堆,远远地用香火一戳,轰地一声,地上就冒出一股蘑菇云,并散发出浓浓的硝烟,非常过瘾。最厉害的,还是大孩子们把那些火药收集起来,往自制的火枪筒里一放,上面压些碎钢珠儿,再用架车条做成的撞针一撞,能打好几米远。晚上,他们拿着这种火枪去树林里打麻雀、斑鸠,收获还不小。不过,这一般是十六七岁的大孩子在玩,小孩子们只有看的份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