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个人理财项目的增多,投资者在理财中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那如何辨别与我们最密切接触的银行理财产品呢?
随着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各类宝产品对银行存款的成功逆袭,近期银行也在不断推出各类产品来应对,一场如火如荼的存款保卫战正在上演。由于受到银行存款利率上浮天花板的限制,银行只能更多的在银行理财产品上大做文章。然而,随着此类产品的增多,部分产品无法兑付收益甚至威胁到本金的事件也逐渐增多。在呼吁相关监管部门把好质量关的同时,作为消费者又该如何判断一款银行理财产品、乃至各类非银行系的形形色色的理财产品呢?
我们在银行选择产品时候,不仅要考虑收益,还要考虑其背后的投资风险,并结合自身对流动性的要求选择产品期限。因此,作为消费者应该明白这样几个问题:
2,频繁购买短期高收益率理财产品合适吗?
4,银行理财流动性怎么样?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呢?
其实,无论银行理财产品还是基金、国债,我们在选择一款理财产品时均可从收益、流动性、风险三个角度来权衡。
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银行频频推出一些高收益的短期理财产品,去年钱荒时超过7%的产品比比皆是,而且其收益有时甚至高于一些相对长期的产品。那么,频繁持续购买短期高收益率理财产品合适吗?首先我们要明白理财产品的收益是如何计算的。
要知道理财产品是有资金募集期的,而公式中的投资期限却是从产品成立日开始计算的,因此,除非打款日即为成立日,否则资金等待期是没有所谓的高收益的。同时,产品结束时会有一个到期日,但资金实际到账时间和该产品的到期日不一定相同,有时会滞后1~2天。而且资金到账的在途时间是没有收益的。这也就是很多人开始选择“宝”类产品而不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原因,虽然“宝”的计息日是打款日的“T+1”,但赎回是基本做到当日到账,避免了资金在途过程中的利息损失。
举例说明:用10万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一年共投资了5次,平均年收益率是6%,但是在募集期、资金到账期间、选择产品期间共耽误了30天,那么实际年化收益率=6%×(365-30)÷365=5.5%。
在银行利用短期高收益理财产品变相“吸储”对抗存款搬家的当下,投资者如果盲目选择预期收益率高、投资期限较短的理财产品,就会导致实际收益被募集期和到账期时间摊平。作为投资者应尽量选择收益率和期限比较均衡的产品,防止频繁购买短期限的产品而导致资金长期停留在募集期内,拉低了实际年化收益率水平。
风险细考量
理财产品的风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募集资金的资金运用方向,比如用于银行存款上一定比用于股票 投资更安全。然而,让每个投资人都能清晰地把握理财产品的资金运用方向从而做出风险评估是不现实的。那该如何把握产品的风险呢?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根据银行对产品的风险评价来判断:
银行根据理财产品投资范围、风险收益特点、流动性等不同因素,一般把理财产品分为5个风险等级R1-R5,风险由低到高。从是否保本保收益角度来看,一般风险级别R1为保本保收益或保本浮动收益类型;R2级别以上的为非保本浮动收益类型,风险依次升高。对于刚接触理财的用户来说,建议购买R1、R2级别的理财产品。
流动性决定成效
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的成立日至到期日之间是产品的投资期,一旦产品成立投资者就不能赎回。投资者在购买时要根据自己的资金流动性需求来选择。
对于流动性要求比较高的客户而言,现在各类投向于货币市场基金的“宝”是个不错的选择,“宝”的年化收益在4%左右是比较合理的区间。而对于资金在一段时间内无用途的,则可选择一些其他理财产品。而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大多在5%~6%左右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