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圣诞节里,李毅中卸任工信部长,在这一刻,他总结了工信部三年组建之路以及他个人的性格,65岁的他离开了一线领导岗位,却没有离开工业和经济领域。
从京西宾馆大礼堂的主席台上出来时是下午6点,李毅中继续疾步向大门走去,面对争相与他合影的工信部干部,他停下脚步面带笑容与大家一一握手。笑容背后,是他7年的部委生涯以及43年的工业老兵履历。
前一天的25日是圣诞节,这天下午1点10分他作为部长做完年度工作报告,下午三点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工信部长的任免,李毅中卸任,苗圩接任。李毅中半开玩笑地说:“这完全是个巧合,是个很顺畅的安排,但事前绝没有谋划。”
以年底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为标志,工信部领导班子实现了顺利交接,李毅中说“交接异常顺利”。
“我们在内部产生了接替人选,这不仅是对苗圩同志本人的肯定,也是中央对我们部工作的肯定。苗圩同志年富力强,在企业和地方多个领导岗位上任过重要职务,他在东风工作时我们就认识,他在地方工作时我们也有过联系,他在工信部三年和班子同事团结共事,体现出了他熟悉工业,熟悉管理的特点和组织协调能力。”李毅中如此评价他的继任者。
“两大遗憾”背后的工信大部路
“我不是退休,是从一线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自由度更大,将会更多调研,帮助呼吁和解决同志们的困难,”李毅中26日说。
卸任时他说自己还留有两点遗憾,一个是大部制改革还未完全到位;另一个是仍处在需要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
工业和信息化部2008年3月由原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国家发改委的工业部门、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烟草专卖局等部门融合组建而成,被作为中国“大部制”改革的试点。
这的确是一个超级大部。组建后包含了28个司局,净员599人,加之纪检组、离退休干部等747人。“工信部组建这个试点,搞好了是个亮点,搞不好对不起大家。”李毅中说。
全球金融危机作为工信部成立后的“见面礼”不期而至,其凶猛来势让工业领域首当其冲。工信部与其他部委一同紧急提出了应对危机的一揽子措施。
2010年12月25日到会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对工信部成立三年来的评价是“困难重重、硕果累累。”
“回顾三年的历程,经历的都是大事、难事、要事,我深深感到,我们这个部管理范围广,重点难点任务多,职责手段不够落实,取得了一些成绩,确实很不容易。”李毅中感叹,“大家来自不同的部门,团结融合比什么都重要。”但是,他也特别强调,“融合工作任重道远,仍然在简单地爬坡,绝不能半途而废。”
卸任时,他还挂念着尚未做完的几件事。
一是“三定方案”(定岗、定员、定责)中赋予工信部的职责还没有完全到位。他所提及的未到位的职责是固定资产投资审批权,这一职责仍然没有划归或者部分划归工信部。
伴随着工信部的组建,“调结构”行动顺次展开,渐次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线。在调整产业结构里面,70%以上是工业,所以一张技术改造的指南也就被广为期待。李毅中说,银行的同志们就曾经问到我们,“我们贷款贷给谁啊?哪些行业应该支持,哪些应该限制,我们不清楚”。
“人家这个要求很对,社会的流动资金这么多,怎么引导他们投到技术改造里,到现在还没有出台,说到底还是我们工作不够,我要对自己的工作做检查,”李毅中转头面向旁边的苗圩,“我把这个任务留给苗部长了。”
借着全国工信系统干部职工在场的机会,李毅中还对同仁说,由于自己时间的自主权不是太大,对各省市工信主管部门、驻省市的' 通信管理局以及在京的事业单位跑得不够,专门到一个地方长时间的蹲点不够,对大家在组建工作中遇到的酸甜苦辣了解支持得不够,“这个对不起大家,欠了很多账。”
生于2005
作为公众人物的李毅中,生于2005。
当年正月初六,辽宁阜新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死亡214人。正月初八上班以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形成了七条应对措施,其中一条就是将副部级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升为正部级,更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当时(公布措施时)我没想到让我去,几天之后通知我去,我是没有二话,要替国家分忧责无旁贷。”12月26日,李毅中说起当时被任命前后的心情。
李毅中成为首任安监总局局长,已经有了38年传统工业经历的他,开始直面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巨大挑战,也就是在这一年,他要面对的是发生死亡百人以上的特大事故4起,死亡30人以上的重大事故14次。
于是“冷面”、“怒斥”等词语开始定格在李毅中身上,他成为媒体上的公众人物,而他并不愿成为这种语境下的名人,“我当时希望自己尽快从镜头上消失,消失之后意味着事故就会少一点”。
如今谈及“铁面”、“铁腕”等公众印象以及自己的敢怒敢言,李毅中对记者说,人的性格会根据环境和所承担的任务有所不同,我在石化总公司的时候,人家对我没有这样的印象,“我想面对事故频发,面对违规违纪行为,甚至是官商勾结腐败行为、草菅人命行为,任何一个有工作责任感的人都会拍案而起。”
这些都已成为过去,李毅中称自己是一个理性的人。26日他说得更多的是感谢,“在安监总局三年几乎没有碰到对我们决策处理的不同意见,大家都非常支持。”
敢做敢言一直贯穿了他的管理生涯,2003年从中国石化到任国资委后,他马上让央企老总感觉到了压力,他警告一些央企负责人薪酬拿得太多了,紧接着他又明令“大型企业不能搞管理层收购”,并提出中小企业MBO(管理层收购)的“5条禁令”。
在卸任工信部长时,李毅中开始分析自己的性格:“有的时候工作中有些急躁情绪,批评得严厉了一点,工作管得过细了一点。”
说到此,他还特意多说了几句:“我回忆从我在石化总公司到现在,中组部考核我最后都是这条,工作管得过细。”他笑称,“我这把年纪也改不了,有的时候,对同志们批评得多了一点,说话嗓门大了一点,心是好的,对事不对人,伤害了同志们的感情,对不起大家。”
工信部下一步
工信部成立之时面对的是外界对这个部委名称的好奇和揣测,这一组建其实在回答着外界的一种声音:中国是否可以跨越工业化直接实现现代化?中国政府的回答是:以工业化为基础,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融合。
三年过去后,中央肯定了工信部的组建工作,在融合前面加了一个词语“深度”“促进两化深度融合”。
“我们不可能先工业化,后信息化,因为要发挥后发优势,要跨越式发展,要缩小和西方的差距,必须是两化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进行。”这是李毅中对工业和信息化放在一起管辖的体会。
“我觉得我们已经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但是就全国来说,仍然处在一个工业化的加速期,工业化中期,我们工业总体来说确实是大而不强,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经过三年的工业宏观管理实践,李毅中这样定位中国工业化的阶段。
与工信部成立之前的工业行业管理的弱化直接对比,工信部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恢复性,将分散在各个部门对于工业管理力量集中起来,组成了工信部的“六大任务,16条重大职责”。
李毅中说,“从文件上没有找到什么时间实现工业化,只是在描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提及"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
但是有一点李毅中很清楚,他告诫全系统干部说:“不能再像过去工业部管部属企业的方式去管企业,工信部是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我们不能走回头路。”
金融危机后,西方世界提出“再工业化”理念,这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提出了崭新挑战,中国工业“大而不强”特点继续明显。作为“大而不强”的佐证,李毅中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一个指标“工业增加值率”。
这个带着李毅中色彩的指标是用工业增加值比上工业总产值,中国现在这个指标是26.5%,而西方的水平是35%以上。令李毅中欣慰的是,他最近跑了一些省,很多省委省政府提出工业强省的理念。此外,贯穿2010年的是,工信部与发改委等相关部委一起框定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李毅中:二产如果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三产就不能全面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就无从实现,城市支援农村也不可能很好实现。李毅中在会上告诉大家:“我们的工业和信息化事业也决不可半途而废,大家要珍惜工信部这块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