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获得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能力后,就一直在积极研发GSLV这种大推力火箭。所谓地球同步轨道,就是把卫星发射到距离地面3.6万公里的高度,在这样高度的卫星都是通讯卫星。如果一国有能力发射通讯卫星,也就有能力争取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因此,印度人把12月25日的发射看作是进军国际商用卫星发射市场的重要一步,但很可惜,得来的只是一声叹息。
靠低价策略抢市场2007年4月,印度使用一枚自制火箭把一颗意大利卫星送入太空,并收取了1100万美元的发射费。印度将这次发射定义为“首次完全意义上的商业卫星发射”。更重要的是,印度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商业卫星的国家。印度媒体曾自豪地说,“乘着这枚火箭,印度在茫茫太空的探索中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尝到甜头的印度航天' 业界,迫切感到应该继续大力发展这项业务,争取获得更多国际商用卫星的发射合同,这样一方面可向国际社会展示印度的技术实力,打造“印度制造”的品牌,另一方面也可从中获得巨额利润,为印度缺乏资金的航天工业添薪加柴。根据2008年发布的一份报告,预计到2018年为止,世界各国将发射1000颗卫星,其中七成为商用卫星,市场总额将会高达数千亿甚至上万亿美元,且会以大约年均10%的增长速度持续高速增长。印度在2008年前后就制定了5年内占据全球卫星发射市场10%的目标。
相对于欧、美、俄等国昂贵的大推力火箭,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科学家表示,印度参与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是其性价比非常突出,在中低端市场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尤其是在2008年4月印度成功进行了“一箭十星”的发射,这种成批量发射大量小卫星的技术进一步降低了单颗卫星的发射成本。
今年年初,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曾表示,计划从今年起,增加卫星发射的数量,由过去平均每年发射2至3颗卫星,增至每年发射6至8颗。同时,大力发展自主研发的GSLV系列火箭,将运载能力从2吨提升至4吨。该组织还宣布说,要将发射费用减半,以低价策略同欧洲、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等国家展开更激烈的竞争。
对大国身份的渴望印度舆论认为,太空领域的成功可以极大程度地刺激印度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同时也是印度大国身份的重要象征。因此,在商业卫星发射领域,印度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在目睹欧、美、俄以及日本、中国等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攫取的丰厚利润后,印度认为,如果要以一个大国的身份来要求自己,就必须成为“商业发射大国俱乐部”的一员。
从经济层面来说,以人力资源为基础的各项外包产业一直是印度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而在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印度在人力资源方面同样具备相当的竞争力。总部位于班加罗尔的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是印度太空计划主要的执行机构,在这里,既有一批经验丰富的普通工程师,也有不少技术精湛的高级专家,另外还有一套成熟的培训计划,可以让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加入。因此,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印度在人才储备方面的优势,使得其在人力资源方面投入的成本要低得多,如果能够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印度获得的实惠自然也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