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讯(记者刘若涵报道)在被誉为“刀郎农民画乡”的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托万哈迪勒克村,有一名叫黄英杰的汉族村支部书记,他也是全县所有民族村里,唯一的汉族支部书记。在他与维吾尔族同胞相识、相知、相处的过程中,展现了一幕幕情真意切、互敬互助互爱的感人场景。他与维吾尔族群众相处的点点滴滴,彰显了人间真情大爱,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无私宽广胸怀。
黄英杰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5年里,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集棉花、核桃、特色养殖和劳务输出等多元化发展为一体的致富路子,使原先贫穷落后的民族村,变成了如今村组通油路、家家住新房、户户通水电的快速发展村。
互帮互助,结下深厚情
1990年,17岁的黄英杰跟随亲戚从四川农村来到新疆,这片广袤无垠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刚到新疆时,他先在叶城县一个磨面坊里打工,老板是一位汉族,懂一些维吾尔语,为了干好工作,黄英杰就跟着老板学,很快,他就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维吾尔生活用语。
1992年,一位经常来磨面坊加工面粉的维吾尔族大哥介绍黄英杰到麦盖提县央塔克乡的亲戚那里干活,在当地维吾尔族老乡的帮助下,黄英杰用打工积攒的钱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磨坊,也开始了他人生中的又一重大旅程。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黄英杰心里暗下决心,今后一定要像那位维吾尔族大哥那样热心助人。在他开磨坊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家庭困难的维吾尔族老乡没钱付面粉加工费,他就先给他们加工面粉,解决老乡的眼前之需,至于加工费,等老乡们以后有钱了再给,实在没钱也就算了。在与维吾尔族老乡相互帮助和信任的过程中,他在麦盖提深深扎下了根。
倾力相助,成为村民主心骨
2006年,黄英杰通过“公推直选”被村民们推选为托万哈迪勒克村村委会副主任。这让他有了更大空间,发挥他在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方面的聪明才智,也让他有机会可以更好的为全村老百姓服务。
当时的黄英杰已是农业生产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而且经济收入也较其他村民宽裕一些。“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黄英杰认为,一个人富裕不算富,带动全村人致富,才是他最大的心愿,黄英杰想用自己的辛勤努力报答维吾尔族乡亲们对他的帮助。
那时村里的的生产条件还很差,基本没有大型农机具,村民们从整地到播种都要依靠借用其他村的农机具来完成,这不仅影响了村里的生产进度,而且还严重制约了村里的农业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黄英杰毫不犹豫地将原本准备盖房子的钱全部拿出来,还向亲戚借了一部分,带头买了一辆东风104大马力和一辆504中型拖拉机,以解决村里农机使用问题。在生产操作上,黄英杰也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村民们手把手地教,目的只有一个,让村民们在农业生产上有个好收获。黄英杰的倾力相助,让村民们有啥事都喜欢找他商量。渐渐的,黄英杰就成了乡亲们的主心骨。
为了把工作干好,让全村的农业生产有新起色、乡亲们的生活有新变化,黄英杰坚持每天都到地里查看农作物长势情况,并根据不同情况,及时指导村民采取相应技术措施。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他发现许多村民还在采用最传统的棉花种植模式,一方面是他们对新的种植管理模式不敢去尝试,另一方面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经济条件较差,舍不得投入。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黄英杰利用晚上时间,带着党员干部到村民家里做思想工作,他们用最通俗易懂的事例讲给村民听,大部分村民听了他的讲解后都很赞同,但还是有一小部分村民一时难以接受,于是,黄英杰就带着这一小部分村民到自己的地里看,现场施教、现场培训农民。在他耐心细致地讲解和身体力行的帮扶下,2007年,托万哈迪勒克村棉花亩产由原来的200公斤增加到260公斤,亩均收入提高了30%,村民们尝到了科学种植的甜头,对他更加信任了。
群众利益始终第一
2008年,在全村党员的公开推选下,黄英杰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候选人,被推举到托万哈迪勒克村的最核心位置。当时他心里还在犯嘀咕:“在民族村当支部书记,我有能力把工作干好吗?能不辜负组织和乡亲们对我的期望吗?”经过反复考虑后,他坚定了信心和决心,他认为只要一心为了乡亲们,只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就没有干不好的事情。
在担任村支部书记期间,托万哈迪勒克村的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乡的前列。棉花亩产达到了350公斤以上;全村95%的耕地种植了核桃,亩均核桃收入近2000余元;劳务输出400余人次,人均收入达4000元。全村150户村民全部通水通电,三个村民小组通上了柏油路。目前,村委会办公楼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安居富民工程建设也已接近尾声,村民的生产、生活、居住、出行条件都得到了很大改善;该村连续5年无上访事件发生。
如今,黄英杰还在为心中的一个梦而努力奋斗着,那就是让全村老百姓的房子越住越宽敞,路越修越宽阔,日子越过越红火,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