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4月23日电(记者张进林、季莉)高原4月,清晨的阳光洒进屋内,让这间位于4楼的教室明亮而温暖。在教室里端,站在桌旁的谢格太用双手将一团红黏土揉捏成片状,给学生们讲解着班玛藏黑陶的制作要领。
今年36岁的谢格太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灯塔乡农民,他10多岁起跟父亲学习黑陶和面具的制作。“那个时候,我和阿爸做出来的黑陶都是在有集市的时候拿去卖,也没有固定的价格,一般是黑陶的容器里能装多少青稞,就交换了。”谢格太说。
班玛县是青海果洛“柯森”文化的发祥地,班玛黑陶手工制作技艺是其中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班玛黑陶的造型有壶、灯盏、罐、坛等器皿,多为藏族人的日常生活用品,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手工制作方法。
谢格太是目前班玛县为数不多的藏黑陶制作艺人之一,父亲去世后,他再也没有烧制过黑陶。2013年,在班玛县政府的扶持下,原以为再也不会继续烧制黑陶的谢格太,又重新拿起了红黏土。“我从来没有想过,曾经只能和青稞交换的藏黑陶,让我去年挣了10多万元。”谢格太笑着说。
有了政府的宣传推介,谢格太烧制的藏黑陶得到了推广。2013年5月参加深圳博览会时,他带去的47个展品在布展当天就销售一空,这大大出乎他的意料:“真没有想到,我们藏家的黑陶在南方沿海这么受欢迎。我去年一年烧制了300多个黑陶产品,全都卖完了,有很多没有买到的商家都愿意订购,这确实让我对黑陶的销路很有信心。”
由于所有的黑陶产品都是由谢格太一人纯手工制作,产量低成了眼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今年谢格太注册成立了公司,并免费对黑陶烧制有兴趣的当地群众进行培训,目前就有12个学生跟他学习制作技艺。
19岁的藏族姑娘谢曲是谢格太的学生之一,作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移民,谢曲渴望学到一门实用的、自己也喜欢的技艺,让生活过得富裕。她希望学成后能够留在谢格太的公司从事黑陶生产工作。对于这些学生,谢格太有很高的期望。“去年我带了5个学生,有3个学得不错,目前和我一起干。我希望今年的学生们都能够留下来,和我一起传承这门古老的手艺,也为更好的生活一起努力。”谢格太说。
谢格太今年设计了15个新款黑陶产品,造型跟以前的产品相比有较大的变化。“我希望班玛的藏黑陶制作手艺能够传承下去,同时也带动更多的家乡人走上致富的道路。”谢格太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