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金融从业者”,他们看上去并不具备太多专业知识,工作场景极其简单:一张小桌子、一沓宣传册,配上一套普通的西服。他们的主攻客户通常不是资金雄厚的商务人士,而是一些“有钱又有闲”的银发族,力劝老年人把钱放进他们所谓的第三方理财公司进行投资,并声称所获得收益高并且安全可靠,而现实却是此类公司的财富产品无法兑付、老板跑路的新闻被频频曝出,许多以老年人为主的投资者其实置身一场非常危险的投资游戏之中,甚至直接陷入骗局,损失惨重。
专盯老年人的钱袋子
昨日,不到9时,就职于一家投资咨询公司的产品销售' target='_blank' >张敏(化名)身着西服套装、扎着马尾辫,拎着一资料袋的宣传材料,来到和平里西街的一家百货商场门前,开始向来来往往提着大小菜篮子买菜的大爷大妈发放起宣传材料,“专项理财产品,年化收益16%”。不远处,一位同样西装革履的同行摇着手中的宣传彩页高呼:“10万元一年返1.5万元!”
年轻人不是他们的目标客户,对中年客户也不冷不热,惟独对老年客户异常热情。张敏告诉记者,年轻人一般没有太多的资产,而且文化程度比较高,不太喜欢这种推销方式;向中年人推销产品成功的几率也并不高;老年人时间相对较多,可以详细地了解一款理财产品。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一些第三方理财产品销售人员会在商场门口放置一张小桌子,填调查问卷可以获赠小礼品,不少老年人都围在小桌子旁,但是有中年人走过并不招呼。正巧一位销售人员准备招呼一位中年人,却被反驳为“你们都是骗子”。
而在市场上,众多的公司凑几个人,买来一本电话簿,就天天不停地给老百姓打电话或发短信推销理财产品;或者驻扎人群密集场所,见到大爷大妈们走过来,就拼命发小广告。
以“服务业”注册玩金融
所谓第三方理财机构是指独立于银行、' 保险(' 放心保)、金融公司的中介理财机构,它们独立地分析客户的财务状况和理财需求,判断所需投资工具,提供综合性的理财规划服务。
然而,并不是每家第三方投资理财公司都具备为投资者出谋划策的资历。
据了解,目前我国存在的第三方理财公司多以“投资管理”、“投资咨询”等命名,这类公司在注册时属于“服务业”,而非“金融业”,因此第三方理财公司如同其他公司一样,只要在' target='_blank' >工商总局进行注册即可开始营业,不排除有些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将收益较高、但风险也较高的产品推荐给投资者。
除了代销产品,一些第三方理财机构还打着代客理财、操盘的名号吸引投资者。但事实上,投资者将资金交由第三方理财公司进行操作的风险很大,资金是否安全难以保证。
还有部分公司为了博得投资者的信任,将某银行“监管”的字样列入了宣传单。
但事实上,这些产品大多仅由银行托管而并非直接监管。中央财经大学' howImage('stock','1_601988',this,event,'1770') 中国银行(' 601988,' 股吧)业研究中心主任' target='_blank' >郭田勇指出,目前来说,银行并不能监管这些资管公司的理财产品。银行有资金托管的业务,就是把钱放在银行账上,但银行监管不到资管公司钱的投资去向,甚至这部分募集的资金有没有被挪用银行也是不知道的。
监管缺位,维权艰难
目前的第三方理财机构已经沦为“销售机器”,以产品销售为惟一目的:有什么卖什么;什么产品给的佣金高就主推何种产品,而忽略了客户的真实需求和投资偏好。如此一来,违规经营、误导客户的事情屡见不鲜。
西南财经大学' 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吴泞江指出,目前我国第三方理财市场的最大问题是进入门槛低、机构鱼龙混杂。
对于已经购买这类产品的投资者在出现问题时该如何维权,北京市问天律师事务所主任张远忠表示,那些购买第三方理财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所造成的损失,投资者应尽可能收集资料来作为维权证据。另外,投资者应注意有些理财机构是不是构成非法集资或者说集资诈骗,如果构成可以向公安机关举报。营销员在推销过程中承诺“保本保收益”构成欺诈,投资者可以向他们索赔。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第三方理财产品与公司都存在问题,但是目前不少'私募产品成为投资者收益亏损的重灾区。“由于金融市场近些年来发展蓬勃,我国的' 法律法规虽然有将私募纳入到《证券投资基金法》调控范畴之内的需求,但由于配套的监管手段、对策和风险控制机制尚不完备,法律规范之路还比较漫长。”一位金融诉讼方面的律师直言。
据《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