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山网讯 (通讯员王润兰 巴图那生摄影报道)与依日木太平日交往,发现她有文化、见解独到、思路开阔,很现代的着装,很难将她和传统的民族手工服饰联系在一起,走进博湖县“乌恩奇”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看着她一针一线地缝制蒙古族服饰,完全判若两人。
提起“乌恩奇”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日木太自豪地说:“我们是全巴州唯一一家集民族服饰刺绣、' 旅游纪念品加工与销售于一体的民族特色企业。”
依日木太说起她的创业之路:“这是我2004年巴州电大毕业后没找到工作时产生的,是一个偶然的想法,却是从骨子里带来的弘扬蒙古族文化的冲动与梦想。”平日里,依日木太对母亲一针一线无偿为邻里缝制' 婚庆服饰、节日盛装、茶叶袋针线包等生活饰品不以为然,有时看到母亲手里活多干不过来,她搭把手缝缝绣绣,很快母亲的手工活一传十十传百,深受附近蒙古族的喜爱。许多慕名而来的外乡人把母亲的手工成品当成了艺术品、瑰宝抢着定,尤其是在蒙古族传统而又庄重的婚礼、“麦德尔节”、“那达慕大会”、“祖鲁节”等节日里,大家都想穿上代表自己民族文化的服饰和饰品,母亲忙得不可开交,供不应求,2007年母亲也因此被评为自治区级蒙古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为何不开个店和大家一起做?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如花儿绽放。”有了这种想法,经过反复劝说,争得家里人同意后,2012年依日木太卖掉了辛辛苦苦打拼多年挣的房子,拿着26万元回到家中,召集了乡里6个会蒙古族刺绣的妇女,在博湖县成立“乌恩奇”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母亲亲自教大家精细活儿,大家的活越做越好,订服饰和工艺品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家挣得钱更是越来越多,闲在乌兰再格森乡家中的妇女们听到了,纷纷跑来学手艺,看到大家的热情,母亲乐此不疲,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手艺教给大家。
明的曼家住该县乌兰再格森乡,自幼因病身残,行动不方便,她告诉笔者:“我不出门,"乌恩奇"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刺绣原材料、技术指导、成品销售,我在家一年也能挣到2万元,经济独立了,年轻的我有了再生的希望。” 该县乌兰再格森乡像明的曼这样在家刺绣供货的农村妇女有50名, 25位绣娘集中在合作社中手工缝制产品。
依日木太满怀信心地说:“合作社现在已有民族服饰100余种、手工刺绣、旅游纪念品60余种,做工细致、花样独特,深受周边县市群众的喜爱,产品远销塔城、乌鲁木齐、内蒙古等地。今后合作社打算扩大规模,更新设备,引进新技术,丰富品种,做好原材料供应、成品收购、技术指导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工作,带领更多的农村妇女共同走上依靠蒙绣致富,实现传承蒙古族刺绣这一文化遗产,弘扬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