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邹城5月15日讯(通讯员 姬中民) 为进一步拓宽农民群众增收渠道,提高生产生活水平,峄山镇积极推行助农增收“1+1”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党员群众增收致富。
该镇探索“村支部+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引导50个村党支部领办、协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因村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带动群众致富。目前,已建立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服务业等各类行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其中,邹城市峄山镇圣国果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邹城市富民大樱桃合作社等6家专业合作社发展入社农户均超过300户,实现户均增收2.1万元。
同时,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的指导帮带和桥梁纽带作用,帮助各村立足实际创办农业示范基地,引导村民扩大种植规模,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目前,已形成以上山村、下山村为中心的3000亩绿色早熟桃种植基地,以大故村、小故村为中心的1000亩大樱桃种植基地,以高黄村、大二村为中心的3000亩核桃种植基地,以峄山街村、沈庄村为中心的2000亩苹果种植基地。
此外,该镇还实施“全民创业+就业转移”,充分调动各党支部以及全镇党员干部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党员群众兴办经济实体和致富项目,不断拓展村民致富增收途径。同时,充分利用废弃学校、厂房、荒地等资源开展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和项目落户,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400余人就地转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 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