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裕民讯(记者缪彦彬摄影报道)“马志芳的大棚种的好,我经常来向他讨教。”5月20日,当记者来到新疆裕民县察汗托海牧场库勒村时,村民马志强正在宗教人士马志芳的蔬菜大棚里向他学习蔬菜人工授粉技术。
两个蔬菜大棚年收入3万元、每年春天帮人播种收入2万多元、自家130亩玉米年收入8万元......马志芳说:“现在国家的政策这么好,只要人勤快,能吃苦,懂技术,就有钱赚。”
今年43岁的马志芳是裕民县察汗托海牧场库勒村清真寺阿訇。目前已在该清真寺任职十年,他在主持教务的同时,依靠科技勤劳致富,成为信教群众学习的榜样。
库勒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的村队,2010年裕民县民宗委将该年度“兴边富民”项目批给察汗托海牧场用于援助农牧民种植大棚设施农业,后来决定将库勒村确定为大棚设施农业试点村,牧场种植设施农业由此开头。经过3年多的发展,该村设施农业逐步形成规模,成为农牧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当村里推广建大棚蔬菜时,马志芳也积极响应率先投入建设,带领一家人拉运材料,夯筑土方,没有大工,就自己干,经过几个月的忙碌建成了2座大棚,他亲自在大棚中育苗、移栽、施肥、浇水,进行细致地管理,当年就取得了良好效益,这2座大棚三年里让马志芳全家忙得不亦乐乎,马志芳高兴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大棚蔬菜的优势就是反季节,你无我有,你迟我早,让黄瓜提前到春节上市,把西红柿推迟到入冬上市。一个大棚两亩多地,一年至少有1.5万元的纯收入,今年仅两个大棚我们家可以增收3万元”。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马志芳不仅自己依靠科技勤劳致富,而且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察汗托海牧场党委书记' target='_blank' >李权义说:“马志芳身教胜于言教,通过他带动了许多信教群众,帮助场里推广大棚种植,不仅解决了村民吃菜难的问题,也给大家带来了增收致富的好项目。”
“2010年马志芳同志率先承包了两座大棚,通过乡里集中组织大棚种植户到乌苏、石河子等地参观学习,使他们懂得了大棚种植技术,依靠科学知识,管理有效,当年就取得了良好效益。他在主持教务活动时还经常教育大家将重点放在提高农牧业增产增收上,放在如何依靠科学脱贫致富上,他还把自己种植大棚蔬菜总结的经验传授给大家,鼓励大家发展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马志强告诉记者,自己当初没赶上承包大棚,就在自家庭院种了一亩多地蔬菜,通过向马志芳学习种植技术,他家的菜地每年也能收入五六千元,见到经济效益后,他今年秋天也准备把这块菜地改建成大棚。
库勒村党支部书记费拥军介绍,目前该村有586人,种植大棚的20多户,全村已经有近50个大棚,种植面积在100亩左右,年纯收入在80万元左右。
“种大棚以前,想挣点钱很辛苦,家里养了些羊,到冬天就靠卖羊羔,一年收入只有一两万元,现在我家一年的收入可以达到10万元左右。”马志芳2010年开始承包大棚,当时很多村民都很犹豫,怕风险,不敢尝试。作为宗教人士,马志芳在引导村民进行产业调整上做出表率,一下就承包了两个大棚,一年下来一个大棚收入1.5万元,同时每个大棚还获得1.9万元的一次性补助。
一开始,马志芳也不懂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他就通过外出学习、参加科技培训、与村民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现在对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已经基本掌握,他承包的两个蔬菜大棚共有5亩地,每年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30%。
除此之外,马志芳还购置了播种机、拖拉机、施肥机,依靠国家的惠民政策直接节省了两万多元,仅每年春播一项,他就可以收入两万余元。再加上自家的130亩玉米,一年纯收入也在七八万元。
“种地也要讲科技,用滴灌,一个人穿着皮鞋就可以管理1000亩土地,只要松松阀门就可以了,要是像以前那样采用漫灌,不仅要损失一部分水,一个人管理200亩地都很难顾得过来。”马志芳说,要想致富必须依靠科技,他家采用滴灌浇水,省水省电,肥料也不流失,滴灌土地不需要设土埂子,无形中使土地面积增加,也就增加了粮食产量,每亩增收200元左右,并且劳动力也得到减少,每亩还降低成本100元。
现在,村里的大棚种植户们还请来石河子农科院专家讲解如何在大棚套种果树的技术,马志芳又是第一个在大棚外种上了苹果树,在大棚里套种上蟠桃树,果树目前已经开始坐果。他高兴地告诉记者,根据测算,等到收获时,一个大棚就可收入5万元。
(编辑:和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