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7日电 (记者 杜宇 韩洁) 1000万套权威部门公布了2011年中国保障房建设目标。这是一个超出许多人预期的数据,2010年590万套的保障房建设规模已经创历年之最。
从“' 十二五”规划建议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有关部门年度工作会议到各省市的工作通报,都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2011年将开启保障房建设的井喷时代,其中公共租赁住房将担当起主力军的重任。
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1年工作时,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
随之而来的有关部门年度工作会议,也都围绕保障性住房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措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示,2011年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的数量,将比2010年大幅度增加;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质量的监管力度,确保百姓住上放心房。
财政部表示,2011年将大幅度增加财政资金投入,落实好各项财税扶持政策,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说:“2011年,保障房建设力度会进一步加大,让更多百姓的安居梦想变成现实。”
“十一五”期间,随着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的逐步加大,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是,“夹心层”住房之困凸显。
“夹心层”指的是部分游离于中国住房保障制度之外的住房困难群体,主要包括一些无力通过市场租赁或购买住房的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阶段性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的新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
解决“夹心层”的住房困难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当前,如果全部依靠扩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覆盖面,一方面财政无力承受,另一方面部分“夹心层”群体随着收入增长,几年后将具备通过市场解决住房的支付能力,对政府保障的需求是阶段性的,因此,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是解决“夹心层”住房困难的有效途径。
新年伊始,各地纷纷公布2011年加快保障房建设的计划与措施,为保障房建设铺就“快车道”。
上海计划建设和筹措保障性住房1500万平方米,包括经适房500万平方米、动迁安置房800万平方米和公租房200万平方米;南昌市计划建设3253套公共租赁住房;陕西将新建廉租房5.54万套、公共租赁住房14.1万套、棚户区改造14万套、农村危房改造7万户;河南省政府将整合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投入约300亿元;西安正在争取成为利用住房公积金建设公共租赁房的试点城市,并拟拿出现有公积金结余资金的15%,用来建设公共租赁房……
人们期待着,随着公共租赁住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大规模推进,1000万套这一数据尽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房屋,让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