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石速于兮实习记者冉波
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上,住村工作组从改变村民思想观念、提高村民种植、养殖技术、拓宽村民就业渠道等方面入手,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在万物蓬勃生长的夏季,一些住村工作组将学习和发展的眼光投向村子附近的兵团团场,通过组织带领村民参观团场,村民在参观学习中,领略了可贵的“军垦精神”,了解了先进的生产经验,见证了喜人的发展变化。在家门口的对比和学习,让村民看到了差距,也让村民增强了致富的信心。
只有努力才能改变
这几天,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喀克夏勒村党支部书记吉力力·如孜,经常端详房子里新添的一幅照片,照片里有喀克夏勒村全体党员和住村干部,背景是坐落于兵团第十四师47团广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
“我特别感谢工作组的同志,是他们为我们村党支部提供了走进兵团参观学习的机会。在47团参观,我处处感受着一个真理: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7月6日,吉力力·如孜说。原来,6月28日,自治区团委住喀克夏勒村工作组在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开展“同心向党”主题活动时,将活动地点设在了47团。一到47团屯垦戍边纪念馆,吉力力·如孜和党支部其他党员便被当年屯垦戍边的解放军战士的故事感动了。
“1800余名解放军战士用时18天,徒步穿越1580公里的戈壁、沙漠解放和田,又让一些荒凉的地方变成了农田,真是太感人了,他们都是英雄。”党员买买提依明·马木提看到地窝子模型时,不由得感慨。
最后,村干部提出在进军和田纪念碑前合影留念,怀念解放和田、屯垦戍边的解放军战士。
在阿瓦提县英艾日克乡帕万拉村,村民们坚信,生活要越变越好,除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关键还要靠自身努力。前不久,自治区文化厅住帕万拉村工作组带领该村部分村民参观了兵团第一师10团之后,村民对脱贫致富的想法和从前不一样了。
“看到10团高水平的种植模式,规划整齐的住宅示范小区,我知道了阿拉尔市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里的故事都不是传说。”帕万拉村村委会主任达吾提·阿吾提说,包括自己在内,刚开始,大家还以为纪念馆里展示的成就,在现实中没有那么好,但很快就信服了。
缺乏创新不会成功
7月8日,自治区文化厅住帕万拉村工作组成员张东生说,村里的种植能手到兵团第一师10团参观后,有人来工作组问:“我们什么时候再去10团一趟?”
阿拉尔市离帕万拉村只有70余公里,在不少村民眼里,种着同样的土地,生活在同样的环境,兵团和地方应该没什么区别。然而,当他们走进红枣矮化密植示范园后,都暗自吃惊:实在没有想到,这里的枣树亩产可实现两万元收入,远远高于帕万拉村的枣园收入。
大开眼界的地方还有很多。在10团苗木基地,讲解员带村民参观了各类花卉、农作物育苗车间,热带林果培育种植展厅等,品尝了特色的成熟鲜果。村委会主任达吾提·阿吾提感慨地说:“我曾听说过一些南方的苗木花卉、水果蔬菜被引到新疆培育,但没想到塔里木盆地就有,更没想到离我们这么近。我们村没有发展起来,就是缺乏这方面的思路,以后真要虚心学习了。”
从集科研、生产、示范、观光为一体种植基地,到团场职工的生活水平,帕万拉村干部和种植能手意识到,缺乏创新,就不会成功。工作组组长卡米力·吐尔逊给大家鼓劲:“我们回去后好好地总结思考,认真制定好明年的农业生产计划,只要付出努力,只要敢于创新,全村村民一定能尽快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同样,在47团二连的连片核桃种植区里,喀克夏勒村的党员们对亩产800公斤核桃的7600余亩核桃林赞不绝口。工作组组长杨骞鼓励党员们:“二连7600余亩核桃都不愁销路,咱们村里如果也种上几百亩,销路肯定不成问题。大家在参观过程中要思考,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让咱们村的群众尽快富起来?”
党员们站在核桃树前不愿走了,他们不停地向连队干部请教,想多学习一些核桃坐果技术。
就近务工互帮互助
7月4日,墨玉县雅瓦乡英阿瓦提村,老人们聚在村头的小卖部下着棋、聊着天,孩子们随意追逐嬉闹,欢乐和幸福在小村里洋溢。
“自从住村干部来了以后,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年轻人外出务工非常积极,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英阿瓦提村党支部书记艾海提·买买提明说。英阿瓦提村村民的务工去处,主要是村子附近的兵团第十四师224团所属连队。和田地区移动公司住英阿瓦提村工作组组长' target='_blank' >王志刚告诉记者,这几年,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力度的加大,一度足不出户的英阿瓦提村村民也转变了观念,开始通过外出务工来增加收入。今年3月,工作组来到村子后,正赶上乡里对劳务输出进行宣传,工作组也参与进来,通过走访入户来鼓励年轻人就地就近务工。
在英阿瓦提村村民阿布都卡迪尔·尼扎木看来,如果不到附近的224团务工,村里人光靠种地很难脱贫致富。因为,近年来村里农田的水位升高,地表盐碱往上冒,可耕种的农田越来越少。他算过账,村里人靠种地,平均每天挣不到50元钱,而外出务工每天能挣到80至120元钱。
今年,英阿瓦提村外出务工的人数,已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70%。从春季开始,他们就到红枣产业发展较为迅猛的224团,帮连队职工给枣树剪枝、清园、施肥,直到秋季采摘,冬季销售,一年四季都有活干。
“很多村民在我们团学到技术后,回去也种植大枣,如果遇到难题,就会主动寻求连队职工帮助。所以,很多职工与村民结对子帮扶,共同致富。”224团电视台台长蒙强说。在他眼里,团场的职工和周围的村民相处得十分融洽,大家可以用简单的“双语”进行交流,逢年过节还互相走访。
到附近团场务工赚钱,在南疆并不鲜见。张东生说,现在,帕万拉村就有村民到附近团场盖房子的现象,村民就近务工,可以节省不少务工成本,还可以照顾家里。 “三民”观察:兵地互学共建促发展
本报记者石速
从思想观念上引导,用脚踏实地的举措带领村民致富……住村工作组打破思想壁垒,带领农民们游团场,感悟“军垦精神”,学习先进生产经验,这种作法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今年,兵团将迎来成立60周年纪念日。一个甲子,兵团为推动新疆现代农业和工业化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当地教育水平、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等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些年来,兵地融合理念的渗透,让兵地双方大事小事常商量、换位思考多体谅、实际困难多帮助的“一家亲”工作格局越来越稳固。同时,由于兵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各族干部群众的广泛参与,兵地互学共建活动蒸蒸日上。可以说,兵地融合理念也让兵地双方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一个争当先进、唱响兵地互学共建主旋律的浓厚氛围正在形成。
新疆7万名下基层干部广泛分布在天山南北农村,这些农村普遍毗邻兵团团场,兵地互学共建,对双方来说都是好事。这些年,兵团农业、企业的产成效益与日俱进,住村工作组主动带领村民游团场,学习他们节水滴灌等精准农业技术,这对开启地方农村农民致富思路很有益处。事实证明,建立一种利益相联、共同发展的兵地关系,对于促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兵团第一师10团苗木基地,阿瓦提县英艾日克乡帕万拉村村干部和种植能手们看到以前只在南方生长的林果后,感到大开眼界。(资料图片)张东生摄
6月28日,在自治区团委住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喀克夏勒村工作组的组织下,该村全体党员来到兵团第十四师47团二连的连片核桃种植区参观学习。郑昊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