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财金记者刘倩报道 近日,' target='_blank' >银监会正式下发“35号文”,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理财业务的内部组织管理体系,设立理财业务经营部门,负责集中统一经营管理全行理财业务,并防范理财业务的风险积累。理财师强调,在此次发文中,“银行理财产品之间相分离是指本行理财产品之间不得相互交易,不得相互调节收益”值得关注,这表达了“以合规打破刚兑”的监管态度。也就说,理财产品以后会打破刚性兑付。市民不仅疑问:难道以后买银行理财产品不再是零风险了?
到期收益不再“妥妥”的?
一直以来,市民刘女士都是银行理财产品的忠实“铁粉儿”,无论是股市风起云涌,还是黄金跌宕起伏,理财产品稳妥的收益都让刘阿姨感觉到十分安心。不过,近来一条关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新闻,却让刘女士心中不由忐忑起来。“前几天用手机看新闻,一则题为"35号文剑指银行理财乱象,打破刚性兑付"的新闻,让我心里嘀咕了好几天到底该不该去买理财产品。”刘女士告诉记者,她在某股份制商业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已经到期了,按照以往的惯例刘女士这几天本该继续购买理财产品的。“以前都是看好理财产品,客户经理给算算到期收益,如果觉得合适就会填单购买,现在这道新政策一出,让我们投资者不仅疑虑:难道以后到期还不一定能拿到理财收益吗?还是说有可能连本金也收不回来呢?”
记者了解到,近日,银监会正式下发“35号文”,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理财业务的内部组织管理体系,设立理财业务经营部门,负责集中统一经营管理全行理财业务,并防范理财业务的风险积累。采访中,一位理财师表示:“在此次发文中,"银行理财产品之间相分离是指本行理财产品之间不得相互交易,不得相互调节收益"值得关注,这表达了以合规打破刚兑的监管态度,也就说以前有银行托底保护的惯例将被打破,投资者将走向风险自担,理财产品以后会打破刚性兑付。”
市民投资理财不必太惊慌
“看上去好像市民购买理财产品的风险变大了,然而实际上35号文会让理财产品更加规范,推动银行实现风险隔离,让银行理财产品在销售、经营等环节的行为更加合乎规范,保护投资者利益,从而受益的还是投资者本身。”采访中,理财师表示。
同时,该理财师表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多以资金池模式运作,所以造成很多银行理财产品实行了滚动发行,在期限错配问题上很容易新产品与老产品循环交易,带来较大的流动性风险。“比如,银行一旦出现钱荒,无法募集到后续资金时,则会通过向自营资金转借来应对流动性风险。”理财师解释,同时加强监管也有利于避免银行用已到期达标的理财产品收益来弥补收益率未达标理财产品的亏损。
记者了解到,根据银监会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5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存续理财产品50918款,理财资金账面余额13.97万亿元。“面对如此繁多的理财产品,该文件的下发也并不能使得打破刚性兑付一蹴而就。不过长期来看,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或将受此影响而走低。但是这一政策同时也是为今后银行发行其他产品做好了监管铺垫。”理财师表示。
评论
企业在为“刚兑”埋单
数据显示,去年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小于预期收益率的仅有19款,占比0.04%,“刚性兑付”为理财投资者鼓足底气。某股份制银行大客户经理于先生表示,刚性兑付是理财行业的潜规则,但在与客户签订的合同文件中并不会写明;不管产品运作情况如何,在到期不能兑付的情况下,发行机构也会采取其他措施,来保证本金和利息的兑付。
那么,这样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好事”,监管机构为什么不认可呢?对此,专家' target='_blank' >郭田勇指出,正是刚性兑付的存在,使得无风险利率水平从3%左右被大幅抬升至6%甚至8%,导致推高企业的融资成本,最终“埋单”的还是企业,所以打破刚性兑付非常重要。我国银行理财产品普遍属于低风险投资品种。“高收益伴随高风险”是资本市场最寻常的规律,因此业内人士认为,投资者已经被银行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宠坏”。
理财师李冬梅进一步提醒,银行可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类似于开放式公募基金,没有预期收益率,只公布单位净值,这种做法符合监管方向,可以加速银行理财刚性兑付的打破速度;与此同时,投资者一定要树立风险自负的观念,毕竟“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是市场的永恒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