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青奥会的曲终人散,南京将走进“后青奥”时期。今后,我们还能享受到青奥会带来的哪些红利,青奥的惯性能否助推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呢?
毫无疑问,“后青奥”的南京,因赛会而改善的交通设施、运动员村、体育场馆等硬件必将继续发挥作用,让每一个南京人都能感受到青奥余温,畅享健康安居的城市生活。但更重要的是,青奥会留给了南京一笔不菲的无形财富,它对于提高南京的软实力大有裨益。
青奥会留给南京的一笔财富是历练
由于紧邻上海大都会,南京不仅在全国,即使在华东地区都始终是个“配角”,在某些指标上甚至还比不上省内的苏州、无锡。一些大型的国际性活动,如上合组织领导人会议、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世博会、奥运会、亚运会等都与南京无缘,而经过了这一次青奥会的洗礼,南京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自己完全有能力承办一场世界级的盛会,而且绝对会把盛会办得热烈、祥和、精彩纷呈。
如果没有青奥会,南京或许也可以这么说,但却没有底气,而现在,没有任何人可以怀疑南京。青奥的历练将使南京受用很长一段时间:南京的青奥四年,从城市的配套建设到市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从缜密的组织到各种程序的设计,从资金筹集到志愿者队伍的组建和管理……林林总总,事无巨细,都做得几乎无可挑剔,“细节决定成败”,当一个一个的细节都做到最好,得到完满的结局,得到“完美无瑕”的评价也就自然顺理成章,水到' target='_blank' >渠成。
相信今后南京有机会用青奥会的历练演绎更加完美无瑕的盛典,创造更加吸引世人眼球的辉煌。
青奥会留给南京的另一笔财富是知名度
中国城市的版图上,人们习惯上把北上广称为“一线城市”,而南京和其他一些省会城市、直辖市被列为“二线城市”。即便在二线城市中,南京与天津、重庆、杭州、西安、成都等相比,名气上也落于下风。这一次的青奥会,四年筹备周期里“中国南京”的名字不时地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媒体上,持续吸引着全球关注的目光。青奥会举办期间,来自91个国家和地区的媒体汇集南京,注册记者总数3113人,数万篇有关南京青奥会的报道在世界各大媒体、网站刊出,地球上每3个人中就有1人因此知道青奥。各国的媒体人在关注体育比赛、文化交流的同时,也把南京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收入镜头,从笔端流出,然后在地球的各个角落传播。再加上运动员、教练员、官员,他们也都会把在南京的美好记忆带回家乡,与朋友们分享,这无疑也将极大地提高南京在各国朋友中的知晓率和美誉度。
在青奥会开幕前就有专家预测,南京会借青奥会大幅提升竞争力,可能异军突起“上位”到“一线城市”,与北上广平起平坐。这权当一个善意的玩笑,但“后青奥时期”的南京国际知名度将持续扶摇直上的确是毋容置疑的。可以期待的是,今后几年关注南京、走进南京的国际友人,包括国际商人、国际名人将会越来越多。
青奥会留给南京的更重要财富是精神
仅仅四年时间,南京完成了一场高难度的考试,交出了完美的答卷,还被“主考老师”给出了“完美无瑕”的评语,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事情了。但,在迎接考试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旧城改造受限,再加上长江天堑,交通状况一直备受市民诟病,青奥会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举办一场几乎没有模板的大赛,南京青奥会要建设新的场馆,还要改造翻新9年前的全运场馆,在举国提倡勤俭节约办会的背景之下,矛盾又怎样协调?大型聚会安保都是重中之重。近几年,尤其是今年,国际国内形势复杂而多变,怎样才能确保青奥会的万无一失?青奥期间,接待、引导、翻译、表演等等各项直接参与的工作人员将数以万计,如何组织、如何培训,让每一个人成为城市的代言人?一系列的难题在这座城市官民人等的面前。南京立足于自身挖潜,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个又一个难题:青奥会期间,市民的正常生活几乎未受影响;接待这样的大型赛会,仅仅新建了一个场馆,其他的都因地制宜,以致被中央机关报称赞为值得总结和借鉴的“南京青奥现象”;来自各行各业的“小青柠”成为青奥会最美的风景线……比城市品质快速提升更值得南京人骄傲的,是舆论归纳的“南京青奥精神”—严谨、智慧、创新等等。精神代表城市之魂,它将对南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将是南京可以长久受益的真正无价的财富。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