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妙海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的那些历史细节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也让人不由得回忆起那个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新鲜事。
那天,我边看电视边翻出一本1979年的日记本。在三中全会仅仅过去了一个月的1月20日,记着:“参加公社劳模会,领到奖金20元”。1月24日,记着:“晚上参加大队劳模会,领到奖金10元”。2月20日又记着:“参加区劳模会,领到奖金20元”。三级劳模会共领到奖金50元。区区50元,在今天看来真是微不足道。在当时来说,也绝不是个大数目。然而,当大会主持人在南郊大礼堂的主席台上宣布发放奖金,并呼叫领奖人姓名时,整个大礼堂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因为这毕竟在全区是第一次。而我,有幸成为了这第一次中的一员。
当年,我在我们武家庄的村办造纸厂工作。我们这个厂,建成于1972年,生产白纸。设备在当时国内算是最先进的,产品也是市场的紧缺货。然而,农民办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看作不务正业,甚至是资本主义苗头。因而,全村人紧衣缩食,百费周折办起来的厂子,原料列入不了计划,供电供煤都得不到保证,甚至试生产成功拉着产品到区上报喜,都没有人愿意出面接待。在这届劳模会上,我们金胜公社共有60名劳模参会,而社队企业的劳模仅有7人,可见当时社队企业的规模和比重之小。
当年我们的造纸厂尽管困难重重,步履蹒跚,但也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而且由于我们办企业起步早,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培养了大批的技术管理人才。因而,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我们村便捷足先登,抢先一步,在短短的几年内又办起了印刷厂、装订厂、铆焊厂、汽修厂、予制厂……最鼎盛时,全村在村办企业上班的有七八百人,种田反而成了捎带。武家庄成了当地有名的企业村,富裕村。
转眼间,30多年过去,当年那50元奖金,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