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眼前、看局部、看"单科",更要看趋势、看全局、看"总分"。”李克强总理在2014夏季'' 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如是说。
总理一番“先知”的话为三季度经济数据的亮相埋下了伏笔。21日上午,国家' target='_blank' >统计局发布了2014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
一时间,“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创五年半内最低”成为了这次数据公布的热词。不可否认,中国经济正经历着“三期叠加”的严峻考验,单纯的GDP指标已经无法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也不能完全反映出中国经济的内生变量。曾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做出贡献的资源、劳动力等红利,如今日渐式微,通过改革挖掘创新红利成为当务之急。
创新红利包括技术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顾名思义,是在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和经验的同时,建立自主创新机制,提升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培养和重用人才,整合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将先进技术与传统产业嫁接应用,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发挥引导作用。有报告显示,2012年,在全社会全部研发经费投入中,由企业提供的经费占74%,由政府提供的经费占21.6%。全国研发经费支出总额中,企业研发经费支出额占比从2000年的50%迅速上升至2012年的76.1%。由此看出,企业是释放我国技术创新红利的主体。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技术创新的实际效果还是与发达国家有着巨大差距。除了发达国家掌握着很多难以逾越的核心技术和专利以外,我国科技项目审批机制过于复杂、投融资机制不完善、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不成熟、统计办法和绩效评价体系仍有偏差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创新能力的提升。
这些问题的解决就依赖于制度的创新。好的制度促进创新,坏的制度则阻碍创新。对于制度创新,政府一方面要继续下放、取消各级政府的审批权限,缩短审批流程、降低企业成本,激发企业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要引导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 新兴产业。因为整个创新体系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制度做保障,科技投入与产出、产学研用、科技评价机制、人才发展机制等等,这不是靠一个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就能实现的。与此同时,面对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政府和监管机构更多运用新视角精准发力、定向施策也是制度创新的必要组成部分。
放眼当今的经济社会,创新已经无处不在,而创新又不是一件易事,成果难以快速反映在经济指标上。改革本就是创新的同义词,除旧布新的改革,创新是其应有内涵。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驱动创新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兴企业快速成长壮大。唯有此,才能释放更多的创新红利,中国经济才有源源不断的后发优势。(张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