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7日是中国的第一个扶贫日。这一天,当伊利集团董事长' target='_blank' >潘刚在一份扶贫倡议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之时,百公里外的天意牧场的主人常彦凤正在盘算自己那三百头奶牛一天产奶的收入。14年前,常彦凤还在想方设法摆脱贫困的生活,而现在的她不仅有了自己的牧场,还买了房、买了车、供两个妹妹上了大学。伊利扶持她养起了奶牛,更帮她找到了摆脱贫困的路子。常彦凤的故事,正是伊利集团“授人以渔”式的扶贫的一个缩影。
庄户人不用愁,伊利教咱养奶牛
这些年,内蒙古的土默特平原开始流传起了一句新农谚:“庄户人不用愁,伊利教咱养奶牛”。这是伊利“奶牛扶贫”的真实写照。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伊利就开始着手进行奶牛种群的改良工作,垫资为农户提供优良种牛冻精,并指导奶牛养殖技术。
上世纪90年代,伊利对经营模式进行创新,实现了“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2000年,伊利又率先实施了“公司+牧场小区+奶户”的发展模式;2005年,伊利第七牧场成功建立,“公司+规范化牧场园区”的发展模式正式诞生; 2007年以后,伊利又提出了第四步发展模式,即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标准化牧场。
在伊利的带动下,呼和浩特市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市日均产奶量可达
数千吨,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乳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市饲养奶牛的农户已发展到十几万户,惠及农牧民近50万人,几乎占到呼市农村人口的一半。奶牛养殖业已经成为呼市农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意识转型,伊利帮家庭牧场上档升级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传统的养殖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奶牛养殖户们面临着要么上档升级,要么被淘汰的情况。在这个关键点上,伊利集团把技术培训送到了养殖户们的家门口。
以伊利集团与' target='_blank'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联合开办的伊利奶牛田间学校为例。这个项目引入了联合国推崇的“田间学校”培训模式,课程设置完全来源于开班前期专家们到各个牧场的实地调研,授课则采取参与式培训,通过学员相互之间的交流寻找日常养殖中的问题和答案。学员们普遍表示这个培训很“解渴”、“管用”。
牧场主魏敏就是这个奶牛田间学校的受益者。这几年,她家里的牛舍发展成了上规模、设备齐全的家庭牧场,养了半辈子奶牛的魏敏却有了“幸福的烦恼”,因为家庭牧场就像个小企业,各项管理让魏敏力不从心。2014年,伊利奶牛田间学校的老师们来到她家的牧场,对牧场管理中的一系列关键环节开出了“药方”。经过奶牛学校的指导,魏敏的牧场每头奶牛的单日饲养成本降低了3元,奶牛的日产奶量却提升了1公斤。根据魏敏的初步估算,整体利润约上涨了15%。
科学养殖给家庭牧场主们带来的是效益。比如常彦凤家的牧场,每头牛可实现日产牛奶23公斤,每公斤牛奶可以帮她赚到4.35元。她算了笔账,每头牛年收益2.7万元,除去2.1万元的养殖成本,300头奶牛年收入就上百万元。
常彦凤说:“养牛关键得养好,适度的规模化才能带来稳定的效益。培训后最大的收益是理念的转变。国内有些牧场只考虑硬件设施,认为只要硬件好,就可以提高产奶量和牛奶质量。实际上,奶牛是牧场的主角,要按照奶牛的生理特征进行管理。”
给人金子,不如教人点金术。伊利的技术扶贫让养殖户们彻底摆脱了贫困,也帮助中国奶牛养殖业的集约化水平再上台阶。截至目前,伊利在全国拥有的自建、在建及合作牧场共2400多座,伊利奶源集约化、规模化的养殖比例达到95%。
树高千尺不忘根:伊利和牧场主们的鱼水情
孙可心是呼市的一个普通的奶牛养殖户家,那一年春节,她家迎来了尊贵的客人—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及伊利的管理团队。
孙可心和人家潘总非亲非故,潘总为啥来看她?
其实逢年过节去看望奶牛养殖户,早就是伊利的传统。用潘刚的话说,树高千尺不忘根,伊利和养殖户是鱼和水的关系,大家本来就是亲人。而养殖户们则说,伊利和他们是伞和人的关系,伊利好比一把雨伞,行情不好的时候能给他们遮风避雨。”
截至2013年底,为奶户累计发放奶款突破千亿元。以滚动的方式累计发放购牛款突破30亿元,带动500万奶牛养殖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而牧场主们的发展也给伊利的奶源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优质的奶源使得伊利的金典奶系列、伊利营养舒化奶、金领冠婴幼儿奶粉等一系列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得到市场的欢迎,超过伊利业务总额的40%。伊利已经成为国内乳品行业中拥有最完整、最丰富、最合理的产品线的企业。2013年,伊利年营业收入达到477.79亿元人民币,成为亚洲唯一进入全球乳业10强的乳企。
“一滴水只有放在大海中才不会干涸,一个企业只有把自己的发展融入祖国命运、民族复兴中才最有力量。只有合心同力,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 潘刚签署的倡议书中这样说道,这也正是伊利奶牛扶贫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