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知名网站与知名大医院的多名医学专家联手,在线与网民互动,答疑并介绍医学知识,一些医生还开通了自己的' 微博。这样的新闻让人眼前一亮。
要知道,这些专家们的号往往“一号难求”。能够与他们在网上进行对话沟通,获得帮助与指导,对于大众当然是一件好事。
在疾病防治上,网络的作用越来越大。前不久的一项调查就显示,42.53%的人每次生病都会利用网络搜集信息,53.64%的人视疾病情况而定,只有3.84%的人从来不会这样做。这正是一种“网络问医”的社会需求。与此同时,我们的国民健康素养的确还比较低。根据去年官方提供的权威数据,只有6.48%的居民具有健康素养。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教授日前也指出,近七成人没有科学的健康观,超过八成缺乏传染病预防、安全与急救知识,约九成不具备基本医疗素养,逾95%不了解慢性病预防。在当下阶段,为什么很多人生病却不自知或者滥用药物甚至盲目崇信所谓的“江湖神医”?这与人们的就医观和医疗常识的缺乏有着直接关系。
网络的出现,开拓了人们获得疾病健康知识的另一条渠道。但与此同时,它又带来了新的风险。一种可能是“以讹传讹”。因为门槛太低,那些医疗水平不高的医生、“久病成医”的网民、无病却“万通”的网民都会发出所谓的指导帖子。但在某些时候,这种指导往往是片面的,不够专业的,甚至是错误的。信奉这些所谓的治病经验,有可能是得不偿失。另一种可能是“商业推手”在指导你。一些不知名的商业网站为了吸引人气,请来了不具备资质的人假冒医生,打着求医问药的幌子忽悠网民。一些不良的医疗机构之所以在网上对你“有问必答”,其实他们真实的目的是推销药物与“拉”病人,只想掏人腰包。
从这些角度而言,“医学专家与网民互动”就提供了一种途径,令公众能够有机会获得一些足够权威、科学的健康知识与疾病防治指导,有利于消除因为人们缺乏足够信息而带来的盲目。我认为,这种做法很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