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方案揭秘:多数人薪酬会下降
漫画由新华社发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方案揭秘
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将于2015年初开始实施,调薪涉及哪些企业负责人?薪酬将如何确定?薪酬之外的福利和待遇又将如何规范?
涉及72家央企负责人
' target='_blank'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target='_blank' >邱小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此番改革提及的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是指:
中央企业中由中央管理的负责人。
由国务院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中,由中央管理的企业董事长、党委书记(党组书记)、总经理(总裁、行长等)、监事长(监事会主席)以及其他副职负责人。
据记者多方了解,照此标准,改革首批将涉及72家央企的上述负责人,具体调整范围将包括:
由国务院' target='_blank' >国资委[' 微博]履行出资人责任并由组织部门任命负责人的53家央企,如中石油、中石化[微博]、中国移动[微博]等,以及其他金融、铁路等19家央企。
不得从下属企业领酬
针对目前不同中央企业的福利项目和待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央企负责人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基本' 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 保险,并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年金)、补充医疗保险和缴存住房公积金等,纳入统一薪酬体系统筹管理。
记者同时获悉,根据相关精神,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将不得在企业领取国家规定之外的任何其他福利性货币收入。这也意味着,即便央企负责人在下属企业兼职,也不得领取报酬。
此外,央企严禁按照职务为负责人设置消费定额,也不得用公款支付其工作职责之外的费用,更不得为其转移个人费用支出。原标题: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方案揭秘:多数人薪酬会下降
多数人薪酬会下降
此番改革中,央企负责人薪酬将由过往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两部分构成,调整为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任期激励收入三部分构成。
据邱小平介绍,基本年薪根据上年度中央企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一定倍数确定;绩效年薪与央企负责人年度考核评价结果相联系,根据年度考核评价结果的不同等次,结合绩效年薪调节系数确定;任期激励收入与央企负责人任期考核评价结果相联系,根据任期考核评价结果的不同等次确定。
记者从知悉情况的央企人士处了解到,央企负责人基本年薪将按照上年度央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2倍确定;绩效年薪根据考核结果,不超过央企负责人基本年薪的2倍;任期激励则不超过央企负责人任期内年薪总水平的30%。
“与现行政策相比,改革后多数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水平将会下降,有的下降幅度还会比较大。”邱小平说。
另外,根据改革方案,对于年度或任期考核评价不合格的央企负责人,将不得领取绩效年薪和任期激励收入。这意味着,如果央企负责人干得不好,已经发放的薪酬或将面临追索扣回。
(据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 记者徐博、华晔迪)
员工会否“受牵连”层层降薪?(延伸阅读)
有公众问:“负责人薪酬降低,央企职工会不会"受牵连",形成层层降薪的局面?”
记者获悉,此番改革重点对象是由组织任命的国有企业负责人。至于国有企业内部职工薪酬分配制度,将按照公司法等' 法律规范和有关政策,由企业自主决定。
“薪酬改革重要任务是缩小企业负责人与普通职工薪酬水平差距过大问题,一些负责人薪酬水平有所降低后,不能搞普通员工薪酬层层压缩、层层降薪,如果这样做就违背了缩小差距的初衷。”一位权威人士如是说。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认为,在以往一些央企负责人薪酬大幅提升中,职工工资并没有普遍提高,“一些职工工资比较低”,如果此时对职工层层降薪,既不符合规律,也不符合原则。
对于一些员工薪酬水平总体畸高的企业,记者从有关部委获悉,将按照相关精神,规范收入分配办法,合理控制和确定工资水平。
(据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据' howImage('stock','1_603000',this,event,'1770') 人民网(' 603000,' 股吧)11月20日报道,11月18日,随着中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在京召开,今年第三轮中央巡视工作即将启动,与以往一年两次的巡视周期相比,今年中央巡视的密度明显加大。此外,此次将全部采取“专项巡视”的形式,巡视期为一个月,并突出“央企”。
根据中央安排,增加的专项巡视目标锁定在' target='_blank' >文化部、' target='_blank' >环保部、中国科协、全国工商联、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howImage('stock','1_600029',this,event,'1770') 南方航空(' 600029,' 股吧)、' howImage('stock','1_600150',this,event,'1770') 中国船舶(' 600150,' 股吧)、' howImage('stock','1_600050',this,event,'1770') 中国联通(' 600050,' 股吧)、' target='_blank' >中国海运、华电集团、' howImage('stock','1_600006',this,event,'1770') 东风汽车(' 600006,' 股吧)、' target='_blank' >神华集团、中石化等13家单位身上。
央企为啥成为此次专项巡视重点
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组用不到两年时间完成了四轮巡视,共涉及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target='_blank' >水利部、' target='_blank' >科技部、' target='_blank' >商务部、' target='_blank' >国土资源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院、新华社等7家中央单位;' target='_blank' >中国出版集团、中储粮总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峡集团、' target='_blank' >中粮集团、' target='_blank' >一汽集团等6家中央企业;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2所部属高校。
此前巡视就包括央企。这次为啥重点又突击“央企”?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target='_blank' >汪玉凯认为,我们过去巡视组重点在于党政机关,对企业事业单位的关注相对不够。实际上,央企这个领域的腐败问题是比较突出的,选择如此之多的央企作为巡视重点,这与我们的央企腐败现状有很大关系。”
记者梳理此前四轮中央巡视组反馈发现,领导干部的贪腐问题在央企中比较突出。在今年的前两轮巡视中,巡视组反映中粮集团公款支付高尔夫球费、一汽集团在汽车销售及资源配置领域腐败等问题。随着巡视工作的进行,一批央企高官落马也印证了这一形势。如中石油集团原副总经理' target='_blank' >王永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原副总经理' target='_blank' >戴春宁、华润集团原董事长' target='_blank' >宋林等就是例子。
一个月的巡视如何开展工作
与前几轮巡视不同,这次专项巡视将不再受对象类别、巡视批次、条块级别等限制,缩短巡视时间、增加巡视批次、确保巡视质量,实现巡视全覆盖。
“实现巡视全覆盖就要创新方式方法,使党内监督不留空白”,在18日的中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上,王岐山强调,“要机动灵活、方法多样、加快进度”。
短短一个月之内,巡视工作如何开展,如何确保质量?
在18日的中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上,王岐山要求,“专项巡视要害在"专",可以围绕一件事、一个人、一个下属单位、一个工程项目、一笔专项经费开展巡视”;“要窥一斑、见全豹”。
汪玉凯教授分析说,随着反腐深入,巡视的工作方式也在发生转变与调整,由常规巡视转向专项巡视,使得巡视的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
而中纪委官网还刊发的中央纪委副书记、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target='_blank' >张军的访谈文章提供了一个透视的视角。
张军表示,中央巡视主要有三种巡视方式:“点穴式”专项巡视,“哪里问题反映强烈,哪里问题突出,就到哪里开展巡视,类似公安的110”;巡查式,“按照全覆盖要求巡行检查,排查隐患,发现那些容易忽视、隐藏较深的突出问题”;回访式,“对已巡视过的单位,事先不确定,杀个"回马枪",检查整改成效,发现新的问题”。
专项巡视如何发现腐败
在18日的中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上,王岐山还提出,下一阶段工作重点转向专项巡视,并强调专项巡视要害在“专”,那么,中央巡视组将如何在这个“专”上下功夫?
对此,记者梳理发现,王岐山专门强调了问题导向、历史方法论和“回马枪”。“与常规巡视不同,专项巡视要目标清晰,循着问题线索而去,聚焦问题、突出重点、挖深吃透,不求面面俱到”。王岐山说。
王岐山进一步从历史沿革方面指出了方向。他表示,“专项巡视不仅要就事论事,还要见微知著,把握被巡视对象的特点,分析其历史沿革和文化,善于从一个问题线索中,发现被巡视对象在腐败、作风、纪律、选人用人等方面的普遍问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任建明分析说,很多时候,巡视组去的时候贪腐会收手收敛,巡视一走他们就报复性地反弹,王岐山要求不仅要了解一个企业的现状,也要分析其历史沿革和文化,显示了与腐败斗争到底的决心。
“监督不是一阵子,要针对已巡视过的地方或部门杀个回马枪,强化震慑、不敢、知止的氛围。”王岐山在昨天的动员部署会,还专门强调了“回头看”的威慑力。据燕赵都市报11月20日报道,曾经关系“甜蜜”的央企和地方政府开始频频在环境问题上产生纠葛。
就在上周,有媒体再次报道了陕西地方政府和中石油长庆油田的“环保账”。称,陕西榆林、延安两市认定长庆油田需缴纳的水土流失补偿费及逾期罚款合集超过16亿元,长庆油田则不仅拒绝缴纳,甚至对地方相关部门提起了诉讼。
这只是中国众多地方政府和央企在环境问题上“扯皮”的冰山一角。
案例
地方政府似对央企“变脸”
由于财大气粗、稳定可靠,央企历来都是地方政府争相拉拢的香饽饽。
曾有媒体援引国资委人士的话称,地方政府愿意跟央企对接,一个原因是央企体量大。“比如说中石油、中石化,他们如果在地方投资项目,几十亿上百亿都是小数目,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把当地GDP拉上去,这也是地方政府最想看到的。”不过,令地方政府始料不及的是,一些央企在给地方政府带来GDP增长的同时,也给当地环境带来破坏,地方政府开始面临巨大的环境修复压力。
以长庆油田为例,其在甘肃庆阳共有7个采油厂,都是处级单位。油田为增大产量,采取了“注水采油法”,对地下水的消耗量极大,当地群众称之为“以水换油”。此外,庆阳境内8条较大河流也都因采油而受到污染,其中部分河流水质监测仅为5类或劣5类。
类似的情况不仅存在于环境承载能力本身就差的西部地区,在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同样如此。在广东,中石化下属3家企业同样成为当地环境违法行为或安全隐患的重灾区。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环保部直接调度处理的突发环境事件为26起,其中这3家中石化企业所在的广东省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为9起,包括重大环境事件1起,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早些时候,针对央企的环境处罚和补偿要求一般都是由国家环保部开出—尽管背后可能是地方政府的“意志”。而在2013年以后,越来越多的地方环保部门开始直接向央企“挑战”。
2013年,中石化安庆分公司在应急处置一次停电事故时出现短时间黑烟排放,因此被安庆环保局开出一张9万元的罚单。尽管钱不多,但这被认为是开启了地方环境部门直接“挑战”央企的先河。
分析
矛盾或因利益分配不均
有分析指出,地方政府和央企间的裂痕或源自利益分配的不均衡。
双方“交易”的不对等就被认为是产生这种不均衡的原因之一。有媒体称,地方官只管任内的招商引资和GDP政绩,而央企却会更多考虑“长期利益”。
不过,也有媒体指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比资源外流、水土流失更加不能容忍的是税收流失。
据了解,因央企投资模式的不同,地方政府得到的具体收益也不尽相同:如果是本地注册的子公司,地方政府按照相应的比例享受税收利益;如果是分公司,央企在总部所在地纳税,地方政府享受不到税收利益。
比如长庆油田作为中石油下属的分公司,对所在地的税收贡献就极为有限。
2010年,时任陕西省副省长洪峰就曾公开抱怨,省属国企延长石油采掘1吨油交给地方的税收为680元,而央企中石油采走1吨油只交给地方60元,两者相差10倍。他还表示,央企在当地进行天然气开发,开发1立方米气留给地方只有1分钱,而地方气源地要用气,得到中央去求指标。
庆阳市' target='_blank' >发改委一位官员此前接受采访时也表示,“长庆石油在我们这里开采原油,80%的利润都被央企拿走了,国家拿走的不到20%,留给地方的大约只有2%。”与此相对的,则是地方在环境上付出的巨大代价。
而央企对地方经济的拉动逐渐呈现出的疲态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平衡。有分析认为,央企投资和增长放缓导致其在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方面的贡献比例逐渐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央企对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开始降低,矛盾便会显露。
破解
多地学习陕西酝酿上调补偿标准
事实上,在地方可选择的诸多举措当中,征收高额的水土补偿费无疑是最受地方政府所推崇的。据了解,地方政府征收水土补偿费用的依据是1991年颁布的水土保持法,该法给予了省级人大充分的立法自主权。其中,相关补偿费的具体补偿标准由各省自行决定。
以陕西为例,2007年,陕西省人大通过了《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并从2009年起执行。根据该办法,陕西的水土保持收费项目达到三项,征收方式为原油每吨30元,天然气每立方米0.008元,煤炭分区计价,涵盖项目建设及生产阶段等各环节。
按照此办法,长庆油田仅在榆林每年需缴纳的水土流失补偿费就在3亿元。办法实施后,榆林水土总站先后多次要求长庆油田缴纳欠缴的数亿元水土流失补偿费和滞纳金,但均遭到中石油拒绝,双方更闹上法庭。
不过,长庆油田的反抗并没有成功。2011年,榆林当地法院强行划走长庆油田1.29亿元欠缴费用。两年之后,当地法院再次冻结了长庆油田的22个银行账户,直接导致7万余职工短期内无法发工资。
陕西也成为全国地方政府学习的榜样,吸引了广东、云南、青海、宁夏等十多个省区前来取经。多地不约而同地表示目前的补偿标准过低,一些地方更称需要重新制定标准。(《法治周末》)
另一面
央企是不是地方主要污染源?
地方政府对央企的“议价能力”较差,很大程度在于部分央企正逐渐成为利益集团,其背后“树大根深”。根据公开报道,地方对央企的环保问责,主要发生在十八大召开之后,特别是2013年下半年和2014年,其中诸如“冻结账户”等手段也主要是出现在央企反腐大潮推进之后。因此有分析认为,此前双方相安无事,并不排除部分地方官员“畏惧”央企背后的强大力量。
央企固然强大而傲慢,但换个角度看,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国的污染源主要都是来自于中小企业,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远比向央企要环保成本难。一直以来,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环保问责不足很大程度在于腐败。
记者统计发现,仅公开报道显示,2014年以来,地方落马的环保局官员已超过20人,地区范围涵盖了中西部和东部沿海,其中不少都是主掌当地环保权杖的厅局级。以敢于对央企“叫板”的江苏省为例,近年来,该省环保领域职务犯罪发案数量逐年上升。统计显示,2009年该省立案查办环保领域职务犯罪仅6人,2010年升至20人,2011年为30人,2012年为40人。从查办的案件看,具体表现在监管人员收受贿赂,对企业排污放任不管,有的甚至伪造检查报告。(《南风窗》)
观点
环保成地方与央企利益博弈的一张牌
与以往针对央企的环境处罚和补偿要求往往由国家环保部门开出不同,此番地方层面“突然的环保”,无疑更为直接。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央企对地方经济的带动都是不可小觑的。现在,一些地方的有关部门敢于挑战“金主”,一方面体现了关注点不再局限于GDP的喜人变化,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环境之争绝非仅仅关乎环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target='_blank' >李佐军博士说:“双方围绕利益分配博弈不断,地方政府会通过种种途径迫使央企让利。”环境问题就是当地与央企间利益博弈中的一张牌。
谁破坏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天经地义的道理,实施起来却不容易。但环境问题所代表的公众利益能在地方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经过多年经济和思想上的积累,如今环保举措中为民的成分应是大于为利的,从抽象到具体,由“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说教成了实打实的罚单和惩戒。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定义为“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显然,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是需要以制度成果为保障的。唯有制度保障能使环保从运动到常规,从博弈中屡出不爽的牌成为本应遵循的规则。(《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