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11月24日电(记者 周畅、陈诺)走进安徽省霍邱县彭塔乡,绿色栅栏里一排排整齐的枣树、黄桃树一望无边,来来往往的农民骑着电瓶车、带着工具穿梭于道路之间。丰收季已过,“冬枣供不应求,仓库里仅剩几筐冬枣,其余都卖光了!”当地龙头企业金谷堆绿色农业生态园负责人马生松告诉记者。
在国家级贫困县霍邱,通过科学扶贫,被当地人称为“天晴一块铜,天阴一包脓”的黄泥巴地,孕育出一棵棵扶贫利器,在当地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示范带头下,冬枣经济带领百姓走出贫困、走向致富。
“全乡9个行政村,其中6个是沙地,3个处在丘陵上”,存不住水、种不好粮是安徽省霍邱县彭塔乡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哪怕是在丰收年,亩产最多300斤。”彭塔乡店岗队的李构宝告诉记者。2000年以前,该乡稳戴贫困“帽子”,人均收入不到千元,全乡近三分之二的人在外打工。
彭塔乡与枣树结缘可谓一波三折。2000年,在扶贫办的支持下,乡里五个大户从山东引进雪枣这一品种,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五户连包了100多亩土地,由于缺乏经验,“结出来的枣子虽然和西红柿一样大,但不甜。不久,树也开始连片死掉。”李构宝说。
去山东一番考察后,大户们重新引进冬枣这一品种,并开始摸索相关种植技术。“我们发现不挖坑,直接高培成活率高。”李构宝回忆,当他们认为找到了种植窍门时,现实又给了他们当头一棒:果子挂不住,到5、6月份还未成熟就掉光了。“周围开始有人打退堂鼓,说我们这里压根不适合种枣。”
第三次出征,大户们从山东搬来了“援兵”,手把手教技术,学习种枣技术后,一亩地的收入就达5000多元。枣树经济的成功引进,也使得第一个农业投资项目在2010年落户彭塔乡,一口气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让冬枣经济在全乡铺开。
48岁的邰鹏在六安市种植苗木已十余年,看到家乡有林果致富渠道,便果断回来,如今成了企业里的技术专员。“赚得比外面多,还出去干吗?”49岁的邱传兵决定不再回城里的工地,专心在家种枣,为龙头企业打工。离家近,开销小,加上自家田地的流转,“一年余下几万元不是问题”。
彭塔乡副乡长胡胜军介绍,2014年全乡人均收入达4600余元,是2011年的两倍。致富热潮带来人员的回流,“在家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家,谁还往外面跑?”胡胜军说。
“今年种的黄桃,个个鲜嫩多汁,我们还会尝试种植其他果树,将果树特色经济做大做强。”马生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