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可
安静的锅炉控制室里,一阵键盘敲击声,电脑屏幕上出现了燃气数、炉温、水温等数据。探头一看,操作台旁居然是一位漂亮的女同志,俨然写字楼里的白领。“一身煤、满脸黑”的锅炉工形象立刻被颠覆。
本市大力推进“煤改气”工程让居民供暖告别了燃煤时代,锅炉、烟尘连同标志性的大烟囱逐渐消失在北京能源结构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在这个历史转变中,不知不觉有了一些改变,有些岗位调整了,有些人离开了,还出现了一些新气象。
据了解,“煤改气”后,锅炉房里干净了,工作也轻松了,不少锅炉房里的工人数量少了八成。
司炉培训班来了女同学
今年9月的丰台司炉工培训开班仪式上,丰台区特种设备检测所培训部负责人耿印宝在台上一看,40名新面孔中居然多了七八位“如花似玉”的女同志,让不少干了一辈子司炉工作的男学员都大吃一惊。
司炉班来了这么多女学员可成了所里的一个大新闻。“过去有过极个别的女同志,学维修知识的,毕竟司炉这个位置对体力要求高。”例如一个60蒸吨的燃煤锅炉,每小时需要消耗3吨左右的煤,一天出渣近40吨。虽说有机械化手段,但司炉工经常得用铁锹手动除渣。而且一个司炉工不但要会烧,还得会修,经常得钻锅炉。“关键是脏啊,男的都不爱来,女的更别提了。”
从2012年开始,本市开始大力推进“煤改气”工程,燃气锅炉数量不断增多让女司炉工也出现了。“新锅炉劳动强度降低了,锅炉房也干净了,只用在电脑前操作,就跟白领一个样。”耿印宝说,今年培训班40个学员,女同志占了五分之一,“明年说不定还会更多呢。”
很多“候鸟”司炉工停“飞”
过去每到供暖季,北京供暖岗位中总会有一批外地来的季节工,每年10月中旬来到北京,支援供暖一线,春节都无法和家人团聚;次年3月15日,暖气一停,他们又收拾行囊离开北京,回家操持农活。据统计,2011年底,这群温暖北京的“候鸟”最多时超过了两万人。
46岁的臧振东是鲁谷供热厂的运行车间主任,在他的手机里,至今存着30多位“候鸟”的电话。他们来自天南海北,河北、山东、四川……每到冬天,他们都会“飞”来北京,和臧振东一起为千万市民家中的温暖而辛勤奉献。
“煤改气了,今年都不用来啦,听说不少人转行做买卖了。”臧振东说,当时厂里5台煤炉子,60人伺候着,一半是“候鸟”,在一起时间久了,大伙儿都跟亲人一样。如今,锅炉房里10台气炉子,数量翻番,但当班人数只用12个,“人少了八成,劳动强度也降低了很多。”
环境干净了,工作也不累了,但臧振东总会想起烧煤的时候和大伙儿一起灰头土脸的日子。“真想再见见他们,说一声"谢谢,兄弟"。”
除渣工穿上了白衬衣
打开刘顺河的衣柜,一水儿的黑衣黑裤,如今多了一个新鲜物件,白衬衣。原来,45岁的他是天岳恒公司西罗园供暖分公司的司炉运行工长,已经在锅炉房里干了20多年。“过去可从来不敢买浅色的衣裤。”刘顺河呵呵一笑,“我带徒弟时告诉他们的第一件事,就是别买浅色衣服,不禁脏,干咱这活的一天下来就没法看了。”老刘笑着说。
其实,刘顺河早就想买浅色衣服了,因为有一次要去学校开家长会,儿子说:“爸,您穿得太深了,显老。”老婆也让他去商店买衣服,可转了一圈,他还是给自己买了一件深蓝色的外套。
原本以为自己得退休后才能有所改变,没想到“煤改气”让刘顺河的生活提前有了变化。上月初,3台新的燃气锅炉试运行了一阵子,刘顺河发现,屋子干净了,也没有了灰尘,他终于下决心去买了件白色衬衣。“算是满足了一下自己的心愿。”如今,刘顺河上班总穿着这件。
不光是衣着打扮变化了,一些老岗位也在“煤改气”的历史转变中悄然消失。由于新锅炉没有炉渣,排放的也是环保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除渣、加药、看泵等过去燃煤锅炉的岗位纷纷取消,工人都转岗干起了维修、收费等工种。如今,刘顺河就成为了一名维修师傅。
更加清洁的能源带来的是更加干净的' target='_blank' >蓝天和环境,也为供暖这项脏活累活带来了新变化、新气象。但在这些悄无声息的转变背后,不变的是供暖工人辛勤的劳动和寒风凛冽之中那缕缕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