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财,喜欢给事情或者事物画个坐标定性,二维的、三维的。
而自己在理财待的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轴,也是生命经历中的一个坐标。
两年时光,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多大的影响?
不知道,只能隐隐约约地感觉有些种子已经种在心中,开始扎根萌芽,思想和观念在潜移默化地生长。
2012年,也就是来理财的第一年,在研究调查版,印象中那半年时间的新材料报道每周都在打磨自己和记者的耐心与虚心。几乎每周做完都要审问自己一次,做这个有何意义?
现在想想,最大的意义就是磨练那段时间神不守舍的心性吧。
2013年,在理财的第二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理财一直走在新媒体转型的路上。
研究调查也在不断调整,智能家居、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等主题每周就像切换电脑屏幕一样,不停地切换,时而精彩绚丽,时而沉闷无趣黑白色。
每周一打开电脑,就把上周的方案归档到一个文件夹里面,删除上周所找的数据、图示,然后,开启新一轮循环,周而复始。
我在想,在周而复始当中,除了上一周的方案,还存下来了什么?
就好像和记者合作一样,除了我们一起写过的稿子,当记者离开,新的记者填上岗位,人来人往,我们和离开理财的人之间又留下来了些什么?
这一年印象最深的是理财的新年特刊——68张产业图,有意思。
那时懂得了,新闻也可以以这样形象生动有生命力的方式呈现,懂得了好的新闻可以成为一种值得' 收藏的艺术品,尤其是原汁原味的、呈现古朴风格的新闻。
2014年,参与上市公司板块编版工作,自己以为终于能摆脱无数次的在会议中被强调的“基础物质”的影子了,但其实“基础物质”无处不在。
并购重组中的标的、公司事件当中的核心人物、错综复杂的股权关系中的股东个人等,都可以成为“基础物质”。
而理财的每一个人,也都是组成理财的“基础物质”,每个人的些许变化,或者稍微一个笑容的变化,或者服饰的变化,或者生命里的更大的变化,都可以成为影响整体氛围的“基础物质”。
然后,开始想,那什么是我自己的“基础物质”?
理财周报公司与市场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