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丁耘这几天着实感受到了“被围观”的力量。1月23日晚间,他在新浪' 微博中写道,“微博实名以来的三五天感受更多的是一种不熟悉不适应的IT力量。和多年来积累的CT(' 通信)的经验(高质量、高可靠、可控可管)截然不同。华为走向ICT最大的挑战也许不是技术和产品,而是我们这些曾经“成功”的脑袋。”
成了第一批赶风潮开微博的华为人1月19日,丁耘写下了第一条新浪微博,而在同一时间,同为华为新任第四届董事会成员的胡厚崑、徐文伟、陈黎芳、余承东等人也相继开通了新浪微博。
1月20日,他在微博上写道,“我不知道怎么加V,假期有时间再琢磨。”不过还没等他有空琢磨,新浪微博工作人员开始同丁耘亲自确认微博地址及职位,丁耘欣然应允,成了加V用户。
1月21日,胡厚崑、徐文伟、丁耘、陈黎芳、余承东、邓涛、张文林、张宏喜、朱勇刚这些人经过新浪的加V认证纷纷出现在华为的集体微博页面中。当天,媒体纷纷撰文称,华为高层集体开通新浪微博。一时间,华为高层的微博成了热门话题。
而对于这些华为高层的“集体行动”,大部分人认为是商量好的。丁耘却称,“的确不是约好的,我是几周前就注册了,不过用的是英文名字潜水着。市场颁奖大会期间在大徐总的鼓动下改成了真名,结果一下就热闹起来了。”
丁耘所称的“大徐总”即是徐文伟,他是第一个在个人微博上署名为“华为企业业务总裁”并掀开了华为高层开通微博风潮的序幕。
丁耘在微博上很活跃,他还一度发起了一个《大家说在新浪上怎么称呼@丁耘好》的投票,征集大家对他的称呼,从网友的意见来看,有人想称他为“耘哥”,还有“丁丁”、还有“丁帅”等等,不过都被他否了,他自己选了比较亲切的“老丁”。
反思华为的挑战和改变“微博实名以来的三五天感受更多的是一种不熟悉不适应的IT力量。和多年来积累的CT(通信)的经验(高质量、高可靠、可控可管)截然不同。华为走向ICT最大的挑战也许不是技术和产品,而是我们这些曾经“成功”的脑袋。”1月23日晚间,丁耘在微博中这样写道。
他的这番话在微博中引起了网友包括很多华为人的共鸣。
有位在华为做了10年IT的员工对此丁耘的这条微博回应道,“我也正从事IT相关的产品营销,在公司做了十年CT,IT让人心里没底,无法掌控,蚂蚁扳倒大象的事每天都在发生,忘掉过去,我对自己要求的第一步。”
对于华为以前在媒体面前的“封闭”状态,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曾毫不客气地指出,“别人对公司的误解,有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主动与别人沟通,甚至连被动的沟通我们都害怕,还把这当成了低调。”
而对于这样的“封闭”,任正非也在反思,“不知道是不是把我的精神病态,变成了十万多人的麻木。”
一位在华为做知识管理的员工,对丁耘的看法也颇有同感。“其实目前很多人有这样的心态。老是认为自己很不一般。老是想当然。不打开心看看,老是以自己封闭的经验来思考开放的' 互联网世界。很可怕。并且这股势力我感觉很难改变。”
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华为员工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一直为客户提供No.1的切换成功率和切换时延。但是用微博时我发现,在GPRS与WiFi之间互操作,用APN都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我觉得倒不是我们在' 电信上走得太远,而是我们在业务上走的不够细。”
也有华为员工这样理解公司的转型:“华为转型是不能只记得空架子而要知道动作背后的所以然。”对于丁耘的感慨,他认为,“我觉得本质或者说要的最根本的素质是相同的,那就是对客户需求真正的深刻,细致的理解。华为在CT领域的成功是这个,苹果在消费电子的成功也是这个,乔布斯对我们使用需求的理解是到了我们骨髓里。”
微博或还公众一个真实的华为此前,程东升在自己撰写的《华为真相》一书中曾总结道,实事求是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成功者总是少数。华为的经历揭示一条:真正的实事求是是震撼人心的。
此前,程东升曾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华为,历时一年写出了《华为真相》一书,因为华为在媒体上的低调,他接触的很多“真相”都是“前华为人”给予的,大部分信息来源于那些从华为离开的员工。
而现在有了微博,有华为员工在微博上感慨,“不得不感叹微博改变生活,以前怎么可能跟公司领导如此交流?华为要适应并且在这种快速变化中取胜,洗脑是必须的。微博就算是个开始吧。”
在微博上,很容易发现华为人的自省和洞见:“最容易生存的企业是懂得适应与转型的企业。曾经成功的因素有可能会变成未来走向死亡的引线。华为适时地在微博平台上与公众对话,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主意。尤其是一些平日思想的灵感与总结、困惑与迷茫,会让公众更为了解一个真实的华为。”说的真好。
“华为也需要有空杯的心态。来面对这个全新的领域,并且这个领域是越来越重要的。我们也得学会驾驭这个才行。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和很多华为人深入的交流过。华为人优秀的还是很多。关键是要领导改变目前的一些体制上的问题。我相信,华为会做的越来越好。”一位员工这样评价华为转型需要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