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11日报道,近日一位在读博士Isaiah在网上发表系列长文,通过比对Isaiah指出,上海大学教授、知名学者朱学勤早年的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存在抄袭嫌疑。仅仅几日,该文已经被各大学术网站迅速转载。汪晖“抄袭事件”还尚未了结,近日两封“倒汪”和“挺汪”公开信让这一事件又一次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而朱学勤紧接着又陷入其中。
这些大学教授抄袭面具的揭下,是在给大学教师能力衡量标准敲响警钟。这让笔者联想到了“打假英雄”' 方舟子所揭露的“打工皇帝”' 唐骏“学历门”造假事件,从某种程度上说,唐骏的“学历门”事件和汪晖“抄袭门”事件也好,朱学勤“抄袭门”事件也罢,其背后所反映的都是社会过于崇拜形而上的“门面”这个介质,而忽视了这个“门面”背后的实质内涵,即个人能力和道德魅力。
笔者且不先追究朱学勤到底是否真的在《道德理想国的覆灭》这一博士论文中有抄袭嫌疑。因为他只不过是现如今大学教师陷入“抄袭事件”中的一个缩影而已,不管是否真抄。因为我们的大学已经离20世纪上半叶的大学精神太远,如今已是,除了我们看到的那些把“大学”等同于争奇斗艳似的“大楼”,还有把个人能力等同于“天下文章一大抄”的论文、学术著作。
笔者不妨在这举两个实例。笔者有两位这样的老师,一位是某领域的权威,甚至可说是泰斗级人物,但他没有博士学位,也不热衷于论文著作,所以到现在还只是个副教授,他甚至因此说他这一辈子就当一个副教授,不去争什么正职。另一位没有那么多光环,能力只能说一般般,但却很热衷于著作、论文,一度想请笔者与其合著一本书籍让其成功晋升正教授。两位老师一正一反,虽然能力各有所异,态度不一,但却都反映了大学对于教师的衡量标准已经扭曲到了何种程度。
朱学勤是笔者比较敬重的一位大学教授,但因为这样的事件的披露,对于其著作、思想的兴趣就荡然无存了。因为如果在分不清其著作思想是真是假的情况下,那宁愿不去分清其真假,而选择敬而远之。虽然这不是朱学勤一个人的错,而是整个大学衡量标准体系的错所致。
如果想改变这样一个被大学教师痛恨,社会痛骂大学教师群体堕落的衡量体系,唯有不断改革唯论文至上的能力衡量标准,根据不同大学的定位(科研型、教学型和综合型)改成由教书育人的成果评定、科研成果评定、社会参与度评定等多种评定大学教师能力的衡量体系。让有某种能力的大学教师在适合于评定该种能力的衡量标准里面得以“教有所获、研有所长”,让具备各自方面长处的大学教师能够“融教、融研”于乐、于趣味之中。届时,抄袭门的面具自然就不再需要佩戴了。